郡縣治,天下安。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全國縣域常住人口約7.4億、縣域占全國國土面積約90%、占全國GDP比重約為38.3%……
這幾組數據對我國縣域的特征做出了簡單摹畫。從人口、土地與經濟發展數據來看,縣域空間廣闊、人力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一環。
當前,我國縣域特色產業競爭激烈,發展路徑各異,主要有哪幾種類型?又有哪些共性特征?
四種類型
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一方面,縣域產業的發展往往與當地資源稟賦和企業家的個人能力有關;另一方面,縣域產業的壯大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培育。從調研情況看,我國縣域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類是挖掘優勢資源,做強地標產品。
作為一個小型區域經濟體,縣域經濟發展受氣候、土壤、光照等地理因素影響較大,很多特色產業發展往往與本地自然資源稟賦息息相關。
貴州省赤水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暖濕,降水充沛,竹類資源豐富。當地結合自然資源優勢,抓住上世紀90年代退耕還林政策機遇,開啟“退耕還竹”生態發展模式,全力支持造竹。同時實施“景區—林場—農戶”的生態旅游補償機制,以年門票收入的2.5%作為竹木資源的補償費用,形成了從種竹、竹材加工到生態旅游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22年赤水市竹產業產值達74.6億元,占全市GDP的62.7%。
與赤水市竹產業發展模式類似的,還有陜西洛川縣的蘋果產業,黑龍江克山縣的大豆、玉米與馬鈴薯產業,以及林甸縣的乳品產業等。
這些地方均立足于本土資源,發揮種植業優勢,并逐步改良品種、引入加工企業、完善物流配送等,延長產業鏈條,形成農業“主導產業突出,配套產業林立”的發展格局。調研發現,該類型縣域特色產業總產值量級在幾十億到百億元不等。
第二類是扶持本土企業,實現優勢再造。
一些地方沒有突出的自然資源,但依靠大量懂市場、懂經營的優秀人才,從家庭作坊或者鄉鎮企業起步,逐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并形成“總部經濟”。調研發現,這種類型特色產業大多集中于第二產業,如河南省長垣市的起重機產業、山東省肥城市的建筑安裝產業、費縣的木業等。
以河南省長垣市為例,其起重機行業從上世紀70年代的家庭作坊起步,到90年代開始向企業化、規?;l展,已形成起重機產業集群,成為穩固的全國起重機生產基地和起重機配件市場,并開始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轉型。截至2023年,長垣市起重機產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超過70%。
這種產業發展模式,可概括為“龍頭起步、延鏈經營、及時轉型”。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中并不以招商引資為重點,而是著力于軟環境培育,通過再造本地企業優勢,激發創新活力。調研發現,該類型特色產業總產值大多在百億量級。
第三類是開發文旅資源,發展第三產業。
縣域文化資源分散廣、數量多、類型雜,一些縣域善于梳理、整合、包裝當地文化資源,第三產業特色鮮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以小吃業馳名全國、四川省富順縣豆花產業為地方特色、江西省南昌縣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在上世紀90年代將小吃業作為“大產業”,組建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沙縣小吃發展中心,以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為特色,推動小吃業走向全國、步入世界。
除餐飲外,一些縣域還爆發出強勁的旅游發展動力。在攜程發布的《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預測報告》中,浙江長興、云南芒市、福建平潭等地成為“熱門黑馬地”,旅游訂單較2019年增長157%。
總體來看,這些地方開發文旅資源多以舉辦文化旅游節為主要抓手,借此狠抓品牌知名度,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借助標準化工藝和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完善配套生活設施,提升地方口碑。
第四類是強化區域協同,緊盯產業轉移。
調研了解到,承接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強化區域協同發展效能,也是縣域實現經濟發展量與質提升的良好選擇。
最典型的便是昆山市。從上世紀80年代起,昆山就主動對接、融入上海,承接上海優質資源,近年來更是緊抓上海非核心零部件產業外遷契機,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與此同時,昆山施行“以臺引臺”招商策略,從引入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到大力發展光電產業,走出了從代工到自主創新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之路。數據顯示,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昆山市第一大產業集群,2022年產值已達5546.2億元。
調研發現,我國很多縣域非常重視產業發展的區域協同。黑龍江省克山縣抓住浙江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包裝印刷企業外遷機遇,逐步把包裝印刷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并計劃全力將其打造成為服務齊齊哈爾市食品加工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配套產業。
上述案例表明,精準定位區域角色,營造具有吸引力的資源外溢環境,實現協調發展與錯位競爭,是縣域經濟實現“彎道超車”的有效路徑。
三大共性特征
從經濟規???,我國縣域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2021年,在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大多數縣域經濟總量少于500億元。其中,GDP在100億元以下的縣域占26%,在100億—500億元之間的占54%,在500億—1000億元之間的占12%,在千億以上的占8%。
從產業特色看,我國縣域經濟體雖然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發展模式各異,但整體來看具有三個共性特點。
一是厚植資源,特色鮮明。
對縣域經濟體而言,特色既是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的集中體現,也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h域特色產業一般都厚植于當地自然資源或歷史與人文資源之中。
第一種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的縣域,如貴州省赤水市、陜西省洛川縣,以“馬鈴薯種薯之鄉”聞名的黑龍江省克山縣和坐落于“黃金玉米種植帶”的齊齊哈爾市依安縣,都有種植某類農產品的特殊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
第二種產業發展突出的縣域,如江蘇省昆山市、河南省長垣市等,或是具有靠近大城市、能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或是有上世紀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工業發展基礎。
第三種產業特色鮮明的縣域,如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等,一般致力于深挖歷史文化資源或充分利用自然風光。
二是龍頭引領,延鏈經營。
實踐表明,縣域特色產業要想提升競爭力,需要不斷做大產業集群規模。通過聚集一批競爭力強的優質企業,充分發揮其連接市場、集聚創新、開發產品、加強服務的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落地布局,實現延鏈補鏈強鏈。
值得注意的是,除招商引資外,一些產業優勢突出的縣域,更重視企業優勢再造。如河南省長垣市為深入挖掘本地起重機產業發展潛力,積極推動本地同質企業以戰略重組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引導骨干企業與中小企業簽訂重組協議,促進關聯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推動起重機械轉型發展。
三是緊跟市場,轉型發展。
為順應發展趨勢,提升市場競爭力,縣域特色產業正逐步從中低端向高端邁進,多個縣域均將創新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視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在創新化方面,多個縣域提出要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型企業梯隊,加快農產品品種和加工工藝創新。如黑龍江省克山縣將“以新品種引進為抓手”放在馬鈴薯產業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依托省農科院克山分院的亞洲最大基因庫和全國一流的馬鈴薯高端研發專業隊伍,整合興佳等種薯企業的溫室和網棚,打造種薯產業聯盟,提升種薯繁育能力。
在綠色化方面,部分縣域提出要以產業生態化為重點方向。如杭州市臨平區著力加快農業綠色化轉型。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化生產方式,在新宇村關停整治污染嚴重的黑魚產業,發展蓮藕產業,并采取“藕鱉套養”的立體綠色種養模式。另一方面打造綠色生產環境,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抓好種植業生產經營環節監管。
在數字化方面,一些縣域將產業數字化轉型視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如山東省肥城市大力倡導建安產業數字化轉型,建立融慧達數字聯采平臺,實現平臺集中招標采購、全流程數字化交易,吸引上游制造商進入創業,打造建筑行業采購平臺的互聯網生態閉環。
產業鏈發展的三個著力點
對大部分縣域而言,特色產業是經濟的主體支撐。國家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然而,從調研情況看,由于縣域之間競爭激烈,人才、資金等要素緊缺,加之上級部門存在“扶優扶強”導向,部分縣域陷入“弱者愈弱”的怪圈,需通過制度創新和更加合理的統籌安排加以破解。
首先,不同縣域競爭激烈,需確立區域協調產業發展格局。
調研發現,受資源要素分布格局影響,很多縣域主導產業存在一定的同質性。以木業產業為例,僅在山東一個省內就有壽光、費縣等縣域分布,而在山東省外的廣西、蘇北等地也有分布。尤其是我國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增多,部分產業的對外貿易有所減少,相關產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
從全國層面看,縣域之間在產業發展方面展開合理競爭,有其積極作用,但一些內卷性的惡性競爭,卻無益于地方發展。更有不少地方通過在用水、用電、用氣、用工、物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上不斷加碼來實現招商引資,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域只能通過向上要資金,或者透支未來財政資金的方式吸引投資。
調研中,中部地區一位縣委書記表示,當地有的項目是“一任招商、三任幫扶”。一個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落地后,不僅在短期內對當地財政沒有貢獻,還要每年拿出大量獎補資金來兌現條件,使本就吃緊的縣域財政“雪上加霜”。
因此,各地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加強全局性謀劃,圍繞都市圈、城市群等區域發展戰略要求,讓各縣域的特色產業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優勢互補。
其次,產業鏈多處中低端,需強化優勢再造謀劃產業轉型。
我國大多數縣域龍頭骨干企業偏少、研發能力低、創新意識不足,產品仍集中在初級加工或貼牌、代工生產等中低端領域,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仍較為欠缺,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專家表示,為破解縣域缺人才、缺技術難題,促進產業鏈向高端邁進,縣域需加強企業優勢再造,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例如,主動在中心城市設立“科創飛地”,一方面可以在當地招聘科技人才,合作進行技術研發;另一方面能夠建立產學研功能平臺,推動創新孵化和技改轉化,吸收中心城市科創資源,為本地產業升級提供支持。
第三,產業集中度較低,需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調研發現,部分縣域缺乏公共營銷品牌與產業交流合作平臺,企業大多是“單打獨斗”,未能形成“抱團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2)》指出,一些縣(市)產業鏈條較短,在管理方式創新、技術創新等能力缺失的影響下,產業融合仍處初級階段,區域規模經濟優勢難以發揮。
因此,圍繞縣域特色產業,要延伸產業鏈條,加強全產業鏈建設。
一是以若干關聯度高、行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大的龍頭企業為引領,加快培育鏈主企業,發揮鏈主企業對產業鏈的帶動作用。
二是可持續拓展特色產業多元化價值,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偉光認為,以農業為特色主導產業的縣域,可加快發展“農業+旅游”休閑農業,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并帶動農家樂、民宿、康養、創意農業、鄉村夜經濟等“美麗經濟”新業態。
三是可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如借鑒山東肥城打造建安產業數字化平臺經驗,暢通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網絡,進一步提升產業影響力和協同發展能力。
(作者系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報告來源于新華社《經濟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