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省委書記在調研中多次關注同一個主題,必有深意。
7月16日,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在合肥長臨河古鎮、大蜀山半邊街調研時指出,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突出特色和創意,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精神。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要下功夫保護利用好古鎮古村、古建筑和名人居所,打造鄉村旅游精品。
決策雜志梳理發現,“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是韓俊在密集調研中關注的一個重點:從中國宣紙文化園,到黃山西溪南村;從池州杏花村,到安慶再芬黃梅劇場;從安徽博物院,到安徽名人館、安徽美術館;從合柴1972文創園,再到合肥包公園……
韓俊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文化強省建設。他強調指出,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文化既是重要內容、重要標志,也是重要支撐、重要力量,要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和時代特征的創新型文化強省”。
韓俊在合肥市大蜀山半邊街特色街區調研,與黃梅戲文藝愛好者駐足交談。
文化建設是中央高度關注的大事。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提出了“第二個結合”,為全國各地推進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文化大省,安徽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謀劃和工作部署,“做好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
韓俊密集調研,并主持召開文化強省建設座談會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深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安徽的文化強省建設。
韓俊在合柴1972文創園調研
“三個維度”
提起安徽文化,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什么?
是凌家灘玉器,是老莊哲學、桐城派,還是文房四寶、徽派建筑,亦或是黃梅戲?
每一種印象,都是安徽厚重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拼圖,背后都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韓俊指出:“安徽作為我國南北交匯的中心地帶、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過渡的橋梁紐帶,南北文化在這里碰撞演變,各類文明在這里匯聚交流,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明積淀,使安徽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復興地?!?
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安徽的優勢之一,“自古以來,安徽人杰地靈、學風昌盛、人才輩出,歷史文化燦爛輝煌,是不同時期演繹中華文明精彩華章的重要舞臺?!?
比如,魏晉建安文學開一代詩風,宋明時期集儒家之大成的程朱理學,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高峰,盛行明清三百年的桐城派久負盛名,徽學與藏學、敦煌學并稱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這些都是安徽打造文化強省的豐厚家底。
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也為安徽文化建設提供了滋養與支撐,突出表現在文藝創作和產業發展的成效上。
以優秀文化為底本,安徽組織推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黃梅戲《鄧稼先》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文藝精品,先后摘得“五個一工程”獎等重磅獎項。2021年,安徽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889.63 億元;2022年,全省規上文化產業資產總計4300.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安徽出版集團連續12 次、新華發行集團連續 13 次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
在這個過程中,安徽發揮創新優勢,在文化發展中涌現中很多亮點。
特別是在皖南地區,持續打響黃山、徽州兩大頂流IP,大力融入“山水村夜”,發展文旅新業態,創作文創產品,催生出“醉美”黃山的一步一景,成為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可以說,安徽文化資源有優勢、文化建設有成效、文化創新有亮點。這三個維度是安徽打造文化強省的強勁動能,也是大有可為的潛力空間。
當然,文化強省建設的范疇很大,不僅局限于這三個維度,還包括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文明建設等,這些領域安徽也在出新出彩。
但更進一層,當我們把安徽文化建設放在區域經濟的坐標系中觀察時,就會看到更多層面的發展狀況。
韓俊在安徽博物院新館參觀安徽文明史基本陳列,調研文化強省建設。
缺乏現象級文化“爆款”
在看到優勢、成效和亮點時,也要看到安徽雖是文化資源大省,但還不是文化強省,突出表現在文化資源優勢與文化發展態勢不相匹配,文化軟實力不強,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完善,文旅產業鏈條不長,文化新業態不多等方面。
從全國來看,2021年,安徽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44%,低于全國4.5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滬蘇浙同期水平。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福建、四川、河南、湖北位居前十位。
從周邊省份來看,同為文化大省,2021年,湖南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2394.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24%;河南為2590.6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46%。
一位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分析認為:“通過近些年的發展,安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顯著提升,安徽文化軟實力也要相應跟著硬起來,才能與不斷躍升的經濟硬實力相匹配?!?
這也引發很多人的追問:安徽的文化資源優勢,為什么沒有轉化成蓬勃的文化發展態勢?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轉化的方式方法不多,尤其是缺乏現象級的文化“爆款”產品。
實際上,安徽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一直都在,關鍵是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活”起來、“熱”起來、“潮”起來、“火”起來。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關注到一個現象,過去大家去北京故宮,看的都是建筑和文物;現在去故宮,還要看文創產品、影視拍攝打卡點,故宮推出的一系列順應時代發展又有文化內涵的爆款文創產品,每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
從全國范圍來看,四川三星堆的考古發掘,直播一次就收割一撥流量,被稱為霸屏的頂流;河南通過專注于挖掘傳統文化內核,推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打造出《唐宮夜宴》《清明奇妙游》等爆款節目,成功火出圈;貴州臺江“村BA”、榕江“村超”,不僅有體育運動之美,更有文化之秀,長期“霸屏”登上熱搜,賺足了眼球。
相比之下,安徽盡管也推出了如“徽風皖韻”“文房雅集”“青銅古韻”等文創系列產品,但還沒有在全國形成“出圈”“圈粉”之勢,一些文化IP、文創產品也缺乏吸引力、傳播力。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安徽的文化供給水平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夠等。這些固然是安徽文化強省建設的短板,但也是發展的空間。當下,安徽正在亮出實招。
韓俊參觀宣城中國宣紙文化園
“五篇大文章”
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一個區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文化的支撐。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一席話,描繪出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區域,人文與經濟共生共融的新圖景。
當前,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更加需要文化的支撐,“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的目標,要認真謀劃、扎實推進?!?
那么,安徽文化強省建設的著力點在哪?這是必須要明晰的方向,有了著力點,才知道往哪里下力氣、下功夫。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安徽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謀劃做好五篇大文章。
首先是是做好文化鑄魂的大文章。推進文化建設,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
6月30日晚,韓俊在觀看了紅色題材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后,與韓再芬等節目主創人員親切交流時說,“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多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多創作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其次是做好文化挖掘的大文章。安徽擁有數量眾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只有深耕才能研究闡釋出安徽地域文化的價值內涵,不斷增強安徽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做好文化挖掘,關鍵是找到與百姓之間的“融合點”,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讓百姓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精神滋養。
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黃梅戲是最能代表安徽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建設彰顯徽風皖韻和時代特征的創新型文化強省,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在安徽名人館、大蜀山半邊街等多次調研中,韓俊指出,推動黃梅戲、徽劇等地方戲曲創新發展,堅持深入實際、扎根人民,堅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總結傳承黃梅戲多年來形成的經驗、風格和傳統,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讓更多人感受黃梅戲之美,領略徽風皖韻的獨特魅力。
在多位文化專家看來,安徽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急需打造出更多像黃梅戲這樣具有鮮明辨識度和彰顯徽風皖韻的文化新標簽,才能在全國“出圈”“圈粉”。
第三是做好高質量文化供給的大文章。文化建設建設要堅持惠民利民導向,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資源配置和運行機制,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偉大變革、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文化精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潤物細無聲”,美的力量直抵人心。美術館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韓俊在安徽省美術館調研時指出,美術館是人民群眾欣賞美術精品的重要平臺,努力把美術館打造成人民群眾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的藝術殿堂。
四是做好文化產業的大文章。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做成了就是看得見的軟實力、“摸得著的GDP”。
安徽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堅持文旅融合、數字賦能,推進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整合資源推動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在亳州、黃山、宣城、安慶等地調研時,韓俊多次指出,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章,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比如,亳州是中華四大藥都之一,有著“華佗故里、藥材之鄉”的美稱,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
今年3月,韓俊在調研時指出,堅持商文旅一體化發展,深入挖掘中藥的文化內涵,促進中藥與文化有機結合、深度融合,實現以文帶醫、以藥促商、以商富農,全力打造中醫藥國際市場的“橋頭堡”。
從全國來看,不管是河南的中國節日系列,還是最近火熱的《長安三萬里》,“出圈”的現象級文化爆款,都呈現出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為動力的基本特征。
如何在文化數字化中尋找新機遇、打造新業態,讓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穿屏而出”,也是韓俊多次強調的重點。
在合柴1972文創園調研時,韓俊叮囑說,充分挖掘城鄉文化底蘊,突出特色與創意,融入現代時尚元素,不斷豐富多樣化、個性化、體驗式新型業態。
五是做好文化傳播的大文章。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講好安徽文化故事,不斷提升安徽文化影響力。
體制機制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文化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6月30日,韓俊就“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作專題黨課報告時指出,安徽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重點要謀劃實施文化強省十大工程,打造“山美、水美、村美、戲美、味美”的旅游品牌。
文化,是一個地方最好的“金名片”,新時代推進文化建設,“流量就是人心”。
安徽作為文化資源大省,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就要努力推出更多能在全國“圈粉”的優秀文藝作品,把好風景變成好故事,把好故事變成好產品,讓安徽文化符號與頂流IP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必將在創造性轉化中收獲“硬核”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