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雜志 > 2022年 > 2022年12期 > 智庫/觀點 > 洞見

    如何讓安徽農民收入趕超全國

      作者:朱道才 陸 林  編輯:鮑陽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2-12-02
    近年來,安徽省農民收入保持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同步增長, 但“增速超前,總量落后”局面仍沒有根本改善。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秉h的二十大報告中對農民增收提出了具體要求。近年來,安徽省農民收入保持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同步增長,但“增速超前,總量落后”局面仍沒有根本改善。

    為促進安徽省農民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和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以“兩強一增”為“三農”工作的牽引和抓手,堅持問題導向,研究制定切實可行措施,促進全省農民收入盡快趕超全國平均水平。

    現狀:穩定增長卻仍有差距

    目前,安徽農民收入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態勢。2015-2020年,安徽省農民收入從10821元增加到16620元,每年跨過一個千元臺階,年均增速都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雖然總量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全國差距不斷縮小。2021年,安徽省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同,皆為10.5百分點,但總量差距擴大為563元。

    然而,對標長三角地區,安徽農民收入仍有較大差距。2021年,浙江省農民可支配收入35247元,江蘇省農民可支配收入26791元,分別超過安徽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9元和8423元。

    與此同時,安徽省農民收入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和區域性差異。2021年,安徽省市轄區農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分別為21714元和10.2%,而同期市轄縣農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19044元和10.1%,市轄區農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普遍高于縣域農民收入平均水平。其中,皖北、皖西、皖南地區農民經營凈收入相對較高,超過全省平均300元,接近7000元;而皖中、皖東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相對較高,超過全省平均近200元;全省農民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普遍較低,與平均數相當,分別為390元和4800元左右。

    從地域來看,蕪湖、馬鞍山、銅陵市轄區農民收入總量、增速都比較高;蕪湖、馬鞍山、黃山市轄縣以及桐城市、天長市、廣德市農民收入總量、增速也比較高,阜陽、宿州、亳州轄區(縣)農民收入增速較高但總量偏低。

    分析:收入結構存在差距

    為什么安徽省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首先,農民就業和大眾創業水平不高。分析全國各地農民收入結構,發現工資性收入在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大,且與總量呈正相關關系。2021年,安徽省農民工資性收入在總量中所占比例為34.67%,同期全國、江蘇、浙江省的水平為42.04%、48.93%和60.81%,分別超安徽省1589、6740和15065元。從市場主體數量來看,截至到2021年12月底,浙江、江蘇、安徽三省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分別為868、1358.9和660.87萬戶,安徽省大眾創業水平偏低。

    第二,鄉村經濟產業發展不優。近兩年來,由于受世界經濟衰退外貿出口萎縮、國內經濟格局劇烈調整、城鎮化階段性規律和新冠疫情等眾多因素影響,出現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大量回流現象,鄉村產業是返鄉農民工就業的主要渠道。2021年,安徽省返鄉農民工人數超過600萬,省農產品加工主體接近7000家,吸納農民就業人數只有不到120萬,而同期全國農產品加工主體20多萬家,吸納農民就業總數超過3000萬。

    第三,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經過多年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在促進農業增效、鄉村建設、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為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動力。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共16356個村(含涉農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只有近1200個,占比約7.6%。而同期,浙江省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近50%,江蘇省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超30%。

    對策:協調發展促增收

    農民增收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關系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應堅持“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統籌推進農民增收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倍增工程。加快實施農民工資性收入倍增工程,是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安徽省農民收入最為直接、最為有效和最為現實的舉措。第一,實施農民就業幫扶“1+3+N”工程。整合農民就業幫扶職能、項目和資金,交由農業農村廳統一負責,3年內完成一輪所有行政村符合條件農民穩崗就業技能培訓。第二,實施農民創業幫扶“1+5+10+N”工程。整合農民創業幫扶職能、項目和資金,由農業農村廳統一牽頭實施。每村配備不低于1名創業指導師,每村解決不低于10畝用地指標,每家有創業意愿農戶發放不低于5萬元小額兩免幫扶資金,用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N名農民就業。第三,實施低收入群體“十大員”工程。穩定增加包括保潔、護林、護路、護河、護校、護醫、護廠、護防、護理員和其他員在內的鄉村公益性崗位。

    二是制定實施鄉村產業發展“雁陣工程”。制定實施包括“領雁”“強雁”“育雁”“歸雁”工程在內的鄉村產業發展“4個十”“雁陣工程”。第一,“領雁”工程。每村選拔10名包括村支書、村主任在內的黨員干部,進行創業培訓和幫扶,鍛造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領雁人才,推廣村黨支部領辦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模式。第二,“強雁”工程。每村選拔10戶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能人大戶進行創業培訓和幫扶,壯大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體的強雁隊伍,增強吸納農民就業能力。第三,“育雁”工程。每村選拔10戶發展意愿和發展能力強的小農戶,重點培訓就業創業技能,積極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示范帶動其他小農戶。第四,“歸雁”工程。每村選拔10名返鄉下鄉人員,進行就業創業培訓和幫扶,鼓勵示范帶動小農戶就業創業。

    三是強力啟動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工程。盡快制定實施“5030、10010、2005”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工程。第一,深挖盤活農村集體產權資源。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集體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社區養老、物業租賃等項目。第二,全力推動生產經營服務社會化。貫徹落實“兩強一增”計劃,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農資農機農技“三包”、農業生產經營全程或部分托管等形式,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全程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第三,促進集體資金投資保值增值。鼓勵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接受捐贈資金等,通過入股參股龍頭企業、優質公共服務項目或者牽頭興辦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業農村項目開發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力爭到2025年,安徽省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比例達到30%,100萬元以上的比例達到10%,200萬元的比例達到5%,所有村集體收入超過20萬元,使得集體經濟成為我省農民增收“活水源”。

    四是扎實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強基工程。制定實施“3個3+N”工程,分類分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紤]安徽省大別山區、皖北地區和江淮行蓄洪區經濟欠發達和生活困難群眾較多的實際,建議適當延長三地過渡期和N戶生活困難的貧困監測群體幫扶期限,堅守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支持皖北、皖西、皖南地區農民增收的政策目標應在保持經營凈收入穩定的基礎上突出工資性收入的快速提高,而皖中、皖東地區農民收入增加的政策重心應在保持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重視經營凈收入的增加。

    五是創新農民增收新模式和新路徑。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盡快制定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發揮安徽省現代農業減排固碳潛力,促進農產品質量和農民收入“雙提升”。

    (朱道才系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鄉村產業經濟技術體系副首席專家,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陸林系安徽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