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雜志 > 2022年 > 2022年12期 > 路徑/實務 > 區域

    “強省會”戰略的濟南新招

      作者:高明勇  編輯:鮑陽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2-12-02
    提升城市軟實力,提高城市首位度,關鍵還在“人”。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省會城市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快“崛起”,提高城市“首位度”,“強省會”戰略頻頻見于報端。

    江蘇、四川、河南、湖南、安徽、山東、河北……除了在黨代會、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強化對省會城市的側重,一些地方甚至將其作為專項工作來推進、考核。

    一個“強省會”的時代正在到來,而一段時間以來聲名鵲起的濟南,提供了一個觀察“強省會”戰略,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獨特窗口。

    提升“軟實力”,提高“首位度”

    2022年5月24日,濟南國際傳播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是濟南構建對外傳播整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之同時,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國家的7位國際友人被聘為首批“泉城文化海外推薦官”。

    作為山東省首個國際傳播中心,濟南國際傳播中心顯然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期待:融合“內容生產、平臺運營、全域傳播、素材版權、交流互動、國際輿情”六大功能于一體,為濟南國際傳播體系構建、國際化研究等提供全方位服務。把握精準化、創新化和資源化,積極推進濟南故事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著力構建起三大國際傳播通道:一是建立國際傳播媒體矩陣;二是建立海外社交平臺傳播矩陣;三是與海外重點戶外大屏形成聯動。

    國際傳播中心高調亮相的背后,是濟南的快速崛起。2019年1月,山東省的地級市萊蕪市撤市建區整體并入濟南市,同年濟南GDP超過煙臺,躍居山東省第二,山東經濟格局由此發生重大轉變。

    在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濟南達到96.88分,在30個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中名列前茅,連續第四年位列省會、副省級城市組別第一名,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四連冠”。

    2021年年底,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明確指出,提高濟南首位度。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以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統領,高水平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塑強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城市品牌,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標桿。

    在此之前,山東已先后出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省會經濟圈“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等。

    2022年,濟南駛入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新賽道,印發了《“提升城市軟實力  創建文明典范城”2022年“十大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和《關于“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以“城市軟實力”為戰略牽引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正在成為這座城市的運營理念。

    對于省會城市來說,提高“首位度”,既要注重“硬實力”,還要注重“軟實力”。軟實力就是競爭力,就是影響力,就是生產力。

    在濟南的語境里,將“城市軟實力”細化為十個側面:核心價值引領力、城市文化驅動力、公益志愿感召力、城市品牌影響力、城市創意創新創造力、公共服務保障力、開放溝通拓展力、宜居宜業宜游吸引力、社會治理協同力、城市形象傳播力,并由此衍生出“十大之城”:紅色之城、文化之城、天下泉城、溫暖之城、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品質之城、開放之城、善治之城、幸福之城。

    創設國際傳播中心,只是“天下泉城”的一環。

    在山東,相當一段時間內,濟南和青島之間上演著“雙城記”,在坊間演化出諸多版本,如今,這種雙城角色定位,正在名副其實。2022年8月24日,山東官方宣布,濟南、青島首位度提升4.4個百分點。

    在“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城,如何讓人感到“伏貼”和“暢快”——這就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所在。

    如何觀察一座城市的“軟實力”

    “軟實力”在濟南提高“首位度”方面被賦予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來觀察一座城市的軟實力?

    “軟實力”原指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政治制度、文化價值、國家形象等,主要是區別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以及軍事等“硬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首創的概念。

    不久前,筆者在與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先生訪談時,專門談到“軟實力”的問題,他認為這個概念被套用到城市上,必須做很多轉化,比如“城市軟實力”并不包括政治制度與外交策略,也不只局限在文化建設、科教實力、人文精神、城市風格等。

    2021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印發《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指出更加重視把握軟實力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推動軟實力與硬實力互動并進、相得益彰。

    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專門制定了城市軟實力指標體系,在市民素養、文化建設、治理效能、創新創業生態、人居環境、國際影響等方面進行評估。

    當然,對于省會城市,對于新一線城市,上海的實踐能否復制?或者說,更多的“非一線城市”如何打造軟實力,又該如何來觀察是否有效?

    圍繞提升城市軟實力,我曾經構建出一個“政邦‘城市軟實力’金字塔模型”,簡單說,如果要改變、影響、提升一座城市的軟實力,可以考慮從三個層面十個因素入手:短時段如何突出效果,中時段如何營造氛圍,長時段如何夯實基礎。

    一類是絕對優勢,這是不易改變的因素,如地理寬度、歷史厚度、角色熱度、人口密度,這類因素關鍵在“轉化”;一類是比較優勢,這是可以改變的因素,如教育氣度、傳媒弧度、文化溫度,這類因素關鍵在“運營”;一類是競爭優勢,這是立竿見影的因素,如治理精度、鏈接濃度、決策高度,這類因素關鍵在“升華”。

    這十種因素,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個城市軟實力觀察與提升的金字塔模型,分別屬于塔頂、塔腰和塔基。

    比如,一座城市的教育是否氣度非凡,傳媒的弧度是否輻射廣泛,文化的溫度是否充滿溫情,都屬于可以改變的因素,加以引導,注重運營,效果自然明顯。

    當然,城市運營很多時候與主政者有莫大關系,以及能否在更大范圍達成頂層設計理念的共識性,能否導入更優質的資源合作,夯實治理精度、凸顯鏈接濃度、提升決策高度,都會有立竿見影之效,催發“觀念的力量”。

    城市軟實力需要六種“人”來講故事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最美的風景,是人;最好的傳播,也是人。人是最美的風景,也是最好的傳播者。提升城市軟實力,至少需要六種“人”來講故事。

    一是歷史名人。2022年6月,筆者正好出差到濟南,一下高鐵,就開始排隊做核酸。做完核酸后,領取了一張貼紙——辛棄疾的頭像。

    細問才知道,這個由當地歷史文化名人組成的濟南“抗疫天團”核酸檢測貼紙,一時間成為泉城追捧的“頂流”。截至到目前,貼紙上的卡通形象先后包含“神醫扁鵲”、“豪放派詞人辛棄疾”、“門神秦瓊”、“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政治家房玄齡”、“南豐先生曾鞏”等。

    二是當代名人。2022年8月22日-23日,第四屆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在濟南舉行。期間,受濟南市委托,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組委會從新媒體業界眾多行業翹楚、媒體大咖及網絡大V中,推選出了10名“泉城推薦官”?!懊恕?“推薦”,無疑是城市軟實力提升的“捷徑”,借助名人效應,名人的朋友圈,助推城市形象實現人際傳播。

    三是學人。學者陳平原有句名言,“有好作家的城市,真的是有福的”。如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之于南京,一個人,四十年,三本書,“讀懂一座金陵城”,用文學的方式,構建了一座紙上的南京城,字里行間游覽勝境古跡,筆墨游走編織典故傳說。

    四是文人。一篇《趵突泉》,一篇《濟南的冬天》,一句“大明湖畔夏雨荷”,讓多少人對濟南充滿文學想象與歷史記憶。

    如果說“文學的濟南”,來自不少文人墨客的精雕細琢,那么,今天的“文人”,更多是媒體或新媒體的從業者。不久前,在永久落戶濟南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年會上,主題就是“媒體融合如何提升城市軟實力”,而濟南也在打造“新媒體之都”。

    五是旅人。有兩個數據,一個是2022年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傳出的消息,2021年濟南接待游客816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84億元。另一個是2021年,濟南人口增量13.4萬,應該是山東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有人估算,2030年前濟南總人口將突破1100萬。

    對于城市來說,不論是“走進來”的,還是“走出去”的,每一位旅人其實都是“宣傳隊”、“播種機”,每一次的口口相傳,都將描繪著城市的印象和形象,城市的軟實力也就是這樣被一點點刻畫出來。

    六是常人。一座城市,面對的大多是本地的尋常人,首先要打造更為宜居的生活環境,這里的生活環境有兩個標準:第一,看其是否可以滿足當地民眾的公共需求;第二,看其是否符合當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地人,無論來經商擇業,還是來旅游觀光,抑或求學出差,打交道最多的都是當地的“常人”,而他/她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傳遞這座城市的冷暖——這也是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核心所在。

    所以,無論哪個城市的軟實力,一定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的笑容,生動而具體,親切而感人。笑容背后的故事,才能成為一座城市最軟和最硬的力量。

    如果說實施“強省會”戰略,還有待時日,而如何提升城市軟實力,卻是迫在眉睫,既是一種從“故事”到“傳播”的實力彰顯,更是一種從“里子”到“面子”的文化氤氳。提升城市軟實力,提高城市首位度,關鍵還在“人”。

    (作者系政邦智庫理事長)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