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域常住人口947.0萬人,其中城區常住人口518.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2.3%,已發展成為新型特大城市,并積極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這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肥常住人口和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加劇了城市治理的復合性和龐雜性,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和極端自然災害日益頻發,深刻改變了社會對傳統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認知,促使我們以更加理性和科學的態度重新審視城市治理的路徑機制,全面提升合肥現代化特大城市治理水平和效能。
在此背景下,提出“一個基本理念”“六個治理路徑”的合肥現代化大城市治理新思路,進一步提升合肥城市功能品質,傾心打造“精品城市”,使市民群眾擁有更多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城市美譽度和發展軟環境的顯著提升,進一步增強區域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吸引力,助推合肥現代化建設實現更大跨越。
一個基本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提升合肥現代化大城市治理水平要始終貫穿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訴求作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第一信號,把解決城市治理突出矛盾問題作為優先重點,把人民群眾在城市里宜居宜業怡心怡情作為根本目標,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織密組織網絡,強化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加快推廣“一小區(片區)一黨組織”模式,鼓勵更多小區成立黨組織,對黨員人數較少的小區和零星樓棟,支持成立片區黨組織。推廣建立“社區黨委—小區(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堅持配強小區(片區)黨組織書記,持續配備小區“紅色小管家”,推動組織扎根、管理下沉、資源下沉。搭建議事平臺,拓寬社會多元共治渠道。繼續發揮“周末議事廳”“板凳會議”等協商議事平臺作用,建立健全問題信息發現、分發、處置和反饋機制,逐步完善基層“吹哨派單”“吹哨報道”等體制機制,重點回應社區關注度高、受益面廣、群眾熱切希望解決的痛點和難點。加強數字賦能,建設合肥“智慧黨建”系統。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基層黨建深度融合,終端從上到下延伸到街道社區和小區單元。著力打造線上黨群“服務超市”,有機聯結全市黨群服務中心,進行線上下單、線上受理、線上答復與解決。
堅持一體治理,樹立統籌兼顧治理思維
轉變城市規劃治理理念。合肥城市治理要從城區—郊縣概念轉變為現代化大都市區概念,在規劃的頂層設計上應把主城區、組團、連綿區以及成熟區與新建區納入都市區統一體系,在治理所需的硬件和軟件配置上、治理標準規范上、要素分配保障上加快一體化、同質化,以求盡快消彌城市治理二元結構缺陷。提升新建城區和重點片區功能品質。高標準建設駱崗中央公園、東部新中心、新橋科創示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運河新城等五大片區,著重補齊交通路網、公共服務、社區建設、生態空間等城市功能短板,加快肥東、肥西、長豐等與主城區一體化發展步伐,深入推進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網絡的互聯互通建設。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在實施以“留改建”為主的有機更新過程中,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重點關注城鄉整體風貌、格局肌理、空間尺度和特色要素,加強保護力度,深入研究合肥的歷史基因,通過構建文化展示體系、街巷游線體系,整合分散的文化資源。
堅持精細治理,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推進城市社區“顆?;敝卫?。推動社區承載人口規模、社區服務功能、為民服務半徑和多點散布形態等實現精細到位、治理均衡,調適優化地域單元的結構、梯次、布局和街道社區硬件軟件配置。加快國際化社區建設。通過接軌國際的基層治理理念和方式變革,不斷完善試點或新建國際化社區的醫療、教育、生活等配套設施與國際接軌,加強海外人士與社區居民的深層互動,積極開展各類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完善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加快開發租賃住房市場,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進一步加強住房租賃行業監管,增加對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等特殊人群租房補貼。提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增加公辦園和普惠園的建設投入,重點解決蜀山區政務新區、包河區濱湖新區等重點片區學前教育供需矛盾大問題,推動公辦園和普惠園的占比達到或接近長三角先發地區水平。加快建設適配千萬人口規模的醫療保障體系。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不斷縮小與先發城市在千人擁有床位數,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醫生、護士數之間的差距,拓展長三角醫療合作,引進上海、南京、杭州等先發地區的優質醫療資源,增加綜合性、??迫揍t院數量。
堅持依法治理,打造文明法治典范城市
推進法治城市建設。提高市域各項事業法治化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時,借鑒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治理經驗,采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方法,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合肥城市法治指數和指標體系。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必須把城市治理所涉各級各層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里,規制用權、依法行政、文明執法,堅決防止濫用權力、野蠻執法、欺壓民眾等現象,對違法違紀現象加以懲戒,維護合肥文明善治的“口碑”。持續營造社會文明風尚。以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和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為契機,深入推進實施市民修身崇德向善、城市道路交通潔凈、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市場環境優化、公共空間美化等“五大行動”,推動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向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低碳、文明城市轉型。
堅持韌性治理,構筑城市公共安全網絡
加快“城市生命線”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布局。合肥的“城市生命線”安全智能技術創新居于國內領先水平,產業化進程也日益加快,對于防治相關的“大城市病”具有重大功用。繼續加強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合作,著力發揮這一新技術和新產業優勢,以此賦能城市安全治理,在技術產業創新和城市治理方式創新上領先一步,并推廣造福于更多城市。提升重大突發疫情處置能力。在上半年的疫情防控中,合肥表現出以科學為依據研判決策、各項措施合法性審查、高速路上“暖心服務”、基層防控行為規范化等疫情防控善治體系,維護了生產生活穩定有序,贏得市內外良好“口碑”。要繼續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理解、精準落實“新十條”優化措施,不斷提高防控工作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提升城市內澇綜合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內澇監測、預報、傳送系統,依托皖事通、高德地圖等手機終端及時向市民群眾發送預警信息,向市民提供可視的實時畫面信息;加快城市重點區域排水管網升級,開展城市易積水區域排查整治工作,力爭不發生大面積城市內澇災害。
堅持智慧治理,激發科技賦能治理活力
深入開展“智慧合肥”建設合作。加大對于基礎領域研究與創新的重視與投入,構建城市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合肥市政府與科大訊飛、蔚來汽車、京東方等企業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諸多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做大做強合肥的智慧生態,真正實現各方的共創、共贏,全面推動全場景智慧合肥的建設。全面推動“城市大腦”建設應用。圍繞實現以數據資源為基礎的城市治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推動“城市大腦”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統籌夯實三項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打造四大城市平臺、深化開發N類智慧應用場景、集成城市管理服務入口、夯實綜合支撐體系。推進區域“一卡通、一碼通”、實現數字公共服務一體化、同城化、便利化;按照“急用先建、實用優先”原則,統籌協調數字資源、城市管理、應急管理、交通、教育醫療等部門,重點推動城市管理、智慧應急、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領域建設,接入更多應用場景。
(本文為《合肥現代化大城市治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