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智庫 > 區域經濟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國土空間總規獲國務院批復

      來源:上海發布時間:2023-02-21

    近日,國務院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示范區規劃、建設和空間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據?!兑巹潯返某雠_,對推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規劃》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后,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也為其他地區編制和實施區域性國土空間規劃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對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精神、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明確了示范區目標定位、空間戰略和底線管控要求,描繪了示范區203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美好藍圖,提出了三地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鄉風貌等方面區域一體化協同的空間措施,促進了示范區空間治理水平的提升。

    《規劃》提出,示范區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實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多中心、網絡化、融合式空間發展,跨界協同、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戰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示范區。

    《規劃》強調,示范區將嚴守資源安全底線。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不走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的老路。在堅守耕地保護、生態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安全管控底線的基礎上,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刂圃?03.6平方公里以內,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15.7平方公里。

    《規劃》明確,示范區將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江南水鄉特色,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開放式、綠色化的區域一體空間布局,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構建“一心、兩廊、三鏈、四區”的生態格局、“四帶多區”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核、四帶、五片”的城鄉空間布局。

    《規劃》提出,示范區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蓋率大于12%。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以河湖田鎮村融合的水鄉單元為空間載體,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促進創新空間和生態空間融合,強化“好風景”“新生態”對“新經濟”的促進作用。

    《規劃》強調,示范區將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跨區域一體化空間協同治理。聚焦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清水綠廊,統一示范區環保排放標準,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100%,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國控斷面優Ⅲ類比例100%。同塑江南運河、太湖一黃浦江、嘉興一吳淞江三條歷史文化帶。統籌示范區軌道交通網絡,打通省界斷頭路。促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共建共享。

    國務院要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規劃》的指導下,高水平推進示范區建設。要嚴守《規劃》確定的“三區三線”等國土空間管控底線,聚焦生態綠色一體化,把生態保護好,不搞大開發,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加快建立《規劃》實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確保守住《規劃》目標,堅決維護《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

    總體規劃情況

    《規劃》由自然資源部指導,滬蘇浙兩省一市共同組織編制,從2019年7月啟動,到2023年2月獲得國務院批準,歷時三年多,來之不易、影響深遠。示范區總規共8章、65條,并包含了23張圖集,58個近期重點項目。規劃重點明確了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城鄉布局、歷史人文與特色風貌、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策略、管控底線和區域協同事項。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目標與戰略

    一是指導思想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集中落實、系統集成重大改革舉措,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率先探索跨行政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路徑,將示范區建設成為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

    二是目標定位上,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總規明確了“五共”的發展目標,即示范區要建設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韻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同時,圍繞“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總體目標愿景和五個分目標維度,總規明確了由25項核心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其中約束性指標8個,預期性指標17個。

    三是空間戰略上,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要求,突出“四個堅持”。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長期穩定利用耕地不減少。轉變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土地增量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落實建設用地“負增長”,通過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好風景促進新經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加快實施重大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集中落實、系統集成、率先突破,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引領性范例。

    堅持多中心、網絡化、融合式空間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推動大中小城鎮和鄉村的集群式協同發展。強化立體交通網絡和復合樞紐支撐,提高交通網絡的鏈接效率。延續江南水鄉空間肌理,融入現代元素,形成“河湖田鎮村”融合共生的水鄉單元。

    堅持跨界協同、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壁壘和制度藩籬,明確共同的規劃管控底線與標準,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毗鄰區域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共享,建立標準理念統一、資源信息共享、管理執法一體、協商保障有力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第二,空間布局和規劃策略

    一是強化底線約束,錨固“三區三線”國土空間基底。統籌劃定“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推進城鄉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規劃明確,到2035年,示范區耕地保護目標為76.6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66.5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43.32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647.6平方公里。落實建設用地“負增長”總體要求,到2035年,示范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刂圃?03.6平方公里以內,國土空間開發強度33.3%,規劃建設用地實現減量15.7平方公里。對于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嚴格遵循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75%的原則,到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不高于164.7平方公里,把先行啟動區建設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核心區、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的集成引領區。同時,規劃明確,要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管控,劃定文化保護控制線,確保安全底線,強化各類風險的空間應對。

    二是打破行政邊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強化核心帶動,以虹橋商務區為發展動力核,以環淀山湖區域為創新綠核,建設世界級湖區,形成“兩核、四帶、五片”的城鄉空間布局。筑牢生態基底,打造生態綠心、清水綠廊、藍色珠鏈,構建形成示范區“一心、兩廊、三鏈、四區”的生態格局(即打造淀山湖、元蕩生態綠心,建設太浦河、京杭運河兩條清水綠廊,構建三條聯通示范區主要湖蕩的藍色珠鏈)。聚焦先行啟動區,強化總規的有效傳導,劃定“水鄉單元”,細化功能和空間布局。

    三是突出生態綠色,全面落實“雙碳”戰略要求。著力擴大藍綠空間,實現“優藍擴綠”,到2035年,示范區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6%,河湖水面率由20.3%提升至20.61%,森林覆蓋率由8.6%提升至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0平方米提升至15平方米。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國控斷面優III類比例100%,太浦河水質達到Ⅱ-Ⅲ類。落實“雙碳”戰略,到2035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0.22噸標準煤以下。同時拓展生態碳匯空間,提升碳匯能力。

    四是強化創新功能,構筑“研-學-產”共進的空間載體。推進國際性、開放型的研學機構落地,加快將示范區建設成為長三角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高水平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一核引領、三城支撐、多點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布局。建設高能級的產業基地,吸引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生態環保等產業布局。

    五是深化互聯互通,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網絡。構建由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構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強化示范區與虹橋樞紐的軌道鏈接,建設“軌道上的示范區”,力爭實現水鄉客廳至虹橋樞紐30分鐘可達,至浦東機場90分鐘可達。建設風景道、藍道、綠道等特色交通系統,到2035年,風景道長度不低于300公里,骨干綠道長度不低于700公里,藍道長度不低于200公里,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

    六是強化優質共享,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高品質發展。促進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共建共享,到2035年,爭取在示范區布局6處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布局3處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區)。同時,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高水平打造國際運動平臺。

    第三,規劃實施保障

    一是落實“一張圖”全過程管理。在示范區統一建立“總體規劃—單元規劃—詳細規劃”三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一基礎底板和用地分類,統一規劃基期和期限,統一規劃目標和核心指標。搭建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底板、入庫標準、交互應用、管理機制等一體化整合。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執行“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重點領域專項評估組成的監測評估機制。

    二是實現規劃土地一體化管理。建立建設用地流量計劃、機動指標等“一個指標庫”。統一預留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在兩區一縣現有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中各預留2平方公里(共約6平方公里),由執委會統籌使用,按程序予以落地。對于先行啟動區內跨省域的鐵路、軌道交通、省級以上道路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用地,在示范區內統籌支持予以保障。健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與存量建設用地盤活任務、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任務掛鉤機制。由執委會聯合兩區一縣政府制定存量土地盤活工作方案,協調年度存量盤活任務、土地儲備計劃、出讓計劃,并推動實施。

    三是推動示范項目建設。按照集中示范和分類示范兩大類謀劃近期示范項目。重點抓好“1+3”集中示范,兩省一市共建一處水鄉客廳,合力打造“江南庭院、水鄉客廳”,集中實踐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區域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先行啟動區內發揮三地優勢,加快建設青浦西岑科創中心、吳江高鐵科創新城、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等三處示范區域。同時,建立生態環保、互聯互通、產業創新、人居品質四個類型的“項目庫”,形成分類示范。

    《規劃》的批準實施,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空間、注入了新動力。兩省一市將在自然資源部指導下,以實際行動把示范區發展藍圖轉化為高質量的可視化成果,努力將中國式現代化美好愿景落地為生動的一體化示范區實踐。

    一圖讀懂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640.jpg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