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這是成都市委書記對制造業發展的再強調。
站在2萬億的新坐標上,成都這座超大城市如何向前推進、以何為抓手,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次,成都把主題鎖定在制造業,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持之以恒實施“制造強市”戰略。
在全球爭搶制造業的當下,成都怎樣“突圍”?
圖源:紅星新聞
為什么是制造業
籌謀多日。2022年11月,成都市召開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大會。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施小琳出席會議,5900余名干部通過視頻會議同步參與,一場覆蓋1.43萬平方公里的重要會議在沖刺階段舉行。
這場會議,施小琳對制造強市,用了“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來形容,決心之大,方向之明確,可見一斑。
實際上,早在2022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建圈強鏈、制造強市”戰略就被寫入黨代會報告,并居于首要位置。
2022年11月18日,成都市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大會召開。
為什么是制造業?
從經濟結構來看,成都“苦制造不強久矣”。2021年,成都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僅有28.6%,三次產業結構中的第二產業僅為30.7。2022年,成都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404.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3825億元,高出二產2倍多。
在總量上,2021年的成都工業增加值達4842.8億元,居全國第13位,明顯與其經濟第七城的城市身位不相匹配。
在比重上,成都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僅有24.3%,在24座萬億城市中排第19位,明顯低于同級城市。
制造業乃強市之基、興市之要。成都制造業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制約城市能級提升、承擔國家使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
從國家戰略來看,中央明確要求成渝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賦予了成都加快做強極核、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使命。成都能否擔負好這一國家使命,核心在城市功能、關鍵靠產業支撐。
從城市發展支撐來看,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制造業更是城市創新活動和高端要素的承載,對經濟發展具有長效驅動作用。據測算,當GDP邁過2萬億臺階, 全市經濟總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需要新增810億元的規上工業產值,相當于新增2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
同樣,產業也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關鍵支撐、市民就業的核心依托。隨著成都邁入超大城市行列,肩負著更好解決2100多萬市民的生存發展需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職責使命。這就要求成都始終保持產業興城立城戰略定力,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夯實城市發展的動能。
從區域競爭格局來看,中國區域城市之間的競爭歷來激烈,稍有不慎就會掉隊。在城市經濟排名上,成都經濟總量雖然已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七,但“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態勢十分突出,2022年蘇州GDP達23958.3億元,后者武漢為18866.43億元,增速達4%,高于成都1.2個百分比。面對蘇州的規模優勢,武漢的高速增長,成都急需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打造實體支柱性產業,長期尚未發力的制造業,便是最好的抓手。
無獨有偶,近年來廣州、天津、合肥等多個大城市紛紛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將制造業放在城市發展的主線上。其中,廣州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強化高新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就連工業增加值超過萬億元的深圳,也在2022年5月提出要“開創工業立市新格局、爭創制造強市新優勢”。
大城競逐制造業的態勢已愈發明顯,成都如何打贏這場硬戰?需要立足自身產業基礎,明晰發展方向,確立制造業在城市經濟中的主導、首發地位。
圖源:成都發布
成都怎么干
雖然是一座典型的內陸消費型城市,但成都從不缺乏“制造基因”。兩漢時期,成都是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手工商業都會城市,冶鐵、制鹽、絲綢、瓷器等商品暢銷海內外。
唐宋時期,成都與揚州齊頭,史稱“揚一益二”,當時成都生產的絲綢等商品,更是承擔了朝廷財稅收入的一半。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一五計劃、二五計劃”期間,成都作為八個重點建設的中心城市進行頂層規劃,在產業上成都被選定為三個重點電子工業基地。
經過多年發展,成都已初步構建起“5+5+1”的現代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大關,千億級產業集群增至8個,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服務、高端能源裝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制造名片上,成都先后入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目前成都正積極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這些制造底色,為成都實施“產業建圈強鏈”、“制造強市”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5月,成都印發《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支柱產業集群規模突破4萬億,明確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智能終端、高端軟件、汽車制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環保裝備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
其中,裝備制造業成為成都繼電子信息業之后,又一萬億產業支柱。作為全球制造業競爭的焦點,裝備制造是世界各國搶占產業鏈、價值鏈、保持產業優勢的重點領域,也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工作母機、帶動產業發展的重任,是制造業最核心的一環。
在確定產業目標的同時,成都還在多個方面重拳出擊,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2023年初,成都印發《成都市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舉措》,標注著成都營商環境5.0改革正式開啟?!妒笈e措》以“激發市場主體信心和活力”為主線,從10個方面提出了39項改革舉措,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一流營商環境。
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實際上也折射了成都發展制造業的底氣和優勢基礎。
圖源:成都發布
優勢在哪里
從成都自身基礎來看,成都發展制造業最大的優勢在于規模、人才和區位。
首先是成都的規模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口和經濟”上。
從人口來看,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達到2119.2萬,位居全國第四。
從經濟來看,2022年成都GDP達20817.5億元,位居全國第七。
人口和經濟疊加起的規模優勢,放眼全球誰也不敢忽視成都這個超大市場,這將為成都吸引制造業企業提供可扎根循環發展的沃土,提高其全球比較優勢能級。
第二是成都的人才優勢。根據第二批“雙一流”大學榜單,成都共擁有7所“雙一流”高校,總量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與武漢、廣州、西安等并列。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成都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多達536萬人,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這些人才,一方面得益于全國一流的高校矩陣,為成都帶來源源不斷的高學歷人才儲備。另一方面則與全國各地的人才涌入不無關系。
作為一座素有“來了就不想走”之名的超大城市,一流的生態人文環境加上層出不窮的新興產業,讓成都獲得遙遙領先的人口和人才吸引力。這為成都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
第三是成都的區位優勢。成都雖然地處西南腹地,但隨著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中歐班列、雙機場、“米字型”高鐵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蜀道難”的歷史已徹底一去不復返。
以外貿為例。2021年,成都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8000億元,2022年突破8300億元,其中九成均為制造業商品,比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產品。
這些優勢都為成都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底色,在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成都正面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一批國家戰略的支持,如何更好的承擔國家使命、融入國際大循環、推動國內大循環暢通,制造業是重中之重。
(本文作者系決策雜志融媒體特約撰稿人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