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創新,越來越火了。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場景”一詞共出現了6次,成為國家頂層設計文件中的高頻詞。
放眼全國,多個城市紛紛舉起“場景創新”大旗,為產業升級、城市升維不斷開拓新“藍?!?,并呈現你追我趕的愈演愈烈之勢。
在上海,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已開放兩批30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涉及醫療、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領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業、240個解決方案參與。
在青島,圍繞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目標,總計開放場景3000個,依據場景特點,分為“工業賦能”“未來城市”兩張清單,邀請城市合伙人共同探路未來,打造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場。
在成都,以未來城市為背景,聚焦12個城市治理場景,通過開放場景供給,推動形成區塊鏈和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融合,多維度、全方位描繪政府開放治理的新理念、社會協同治理的新格局、產業共享治理的新模式。
在合肥,不僅成立了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常態化挖掘并定期發布市級場景機會清單和場景能力清單,更是編制了《合肥市實施場景創新三年行動方案》,將場景工作聚焦到產業鏈創新,實施場景“十百千”工程,聚力營造全產業、全市域、全領域的場景創新生態,打造“全域場景創新之城”。
場景,意味著更多可能;創新,昭示出無限潛力,這也揭示了區域新一輪競爭的新態勢:場景創新已成為城市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創新模式,以場景促創新、育產業、營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現象級趨勢。
梳理一些城市的場景創新實踐發現,每個城市實施方案雖不同,但實質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搭建一座“橋梁”,有效鏈接供需兩端,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要牢固樹立場景創新思維,既要發揮好政府作用,更要強調政府“搭臺”,企業“出題”和“答題”,創新場景創新的手法步法打法,才能實現企業和場景的“雙向奔赴”。
一是場景清單要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一些地方動輒發布上千個場景,數量雖多,但質量不高,淪為無效場景。場景清單的核心在于有效鏈接,要具有專業性、聚焦性和指向性,數量在精不在多,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小切口”,很多場景“小切口”往往最終演變成了千億級新賽道。
二是場景創新要放眼未來而非當下。場景創新是為新技術、新產品的集中展示情景,這就決定了它的未來導向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無論是發布場景清單還是場景培育,都要放眼未來,營造具有培育想象力、爆發力和成長力企業的高價值場景。
三是場景創新要因地制宜而非盲目效仿。各地開展場景創新的第一步,多為發布場景清單,但場景清單的挖掘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必須因地制宜,與地方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挖掘場景機會,發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場景機會清單,這樣既能有效鏈接企業的場景需求,更能感召更多城市“合伙人”。
場景是無限的,創新是無窮的,通過場景創新有效鏈接起資源要素,就能發生互動耦合,激活乘數效益,實現價值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