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雜志 > 2022年 > 2022年12期 > 特別策劃

    派河之變

      作者:本刊記者 許盼麗 陳成誦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3-01-13
    派河作為引江濟淮的關鍵一環,由自然河道變身為運河通道,為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一場“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派河”的專項行動在合肥強力展開。

    “派河的變化真大!水更清了,兩岸更綠了,真是越來越美了!”

    “清清上派河,東去已無蓑。多少新圖景,提來總是歌?!?

    “環境非常好,以后我要常來這里打卡!”

    這條曾經生態不達標的派河,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水清岸綠生態美的市民悠閑好去處。

    派河之變的背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治水攻堅戰。2022年初,合肥市就謀劃以派河流域水質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一場大規模水環境整治工作,并將其列為一項重大的生態工程和民心工程。

    2022年3月以來,肥西作為“主戰場”,舉全縣之力,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強派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共排查問題51670個,其中雨污管網錯、混接問題15919個,實施水環境治理項目779個,項目開工率、完成率分別為100%、92.86%。目前,派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提前一年達到國考斷面水質考核要求,確保引江濟淮航道通水后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

    這是怎么做到的?這要從一個承諾說起。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派河”

    派河,發軔于江淮分水嶺,主河道全長60km,橫穿肥西縣城,并自西向東注入巢湖。

    作為滋養一代又一代肥西人民的“母親河”,派河在見證肥西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承受著“發展之痛”。隨著肥西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住宅小區、工業、商業機構的增加,生產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隨之增加,派河水質長期處于劣V類,水環境污染嚴重。

    同時,派河作為巢湖的重要支流,是引江濟淮工程唯一一條穿越主城區的河流,也是引江濟淮輸水通道上的關鍵一環,一頭連著巢湖綜合治理,一頭連著皖北群眾用水安全。

    2022年,“安徽一號工程”——引江濟淮項目計劃在12月正式開展試通水試通航,這就要求派河水質必須提前實現達標。重擔之下,肥西縣委縣政府豪擲承諾“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派河”,誓要派河水質在引江濟淮通水前穩定達到通水標準。

    2022年3月,一場關于派河流域水環境治理的攻堅戰在肥西全面打響。

    經過深入調研發現,派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具有“五多”特點:支流多、跨區多、高校多、企業多、排口多,給治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惟其艱難,方顯肥西治水的決心?!罢麄€上派縣城幾乎被翻了一遍”,這是肥西人民最真實的感受。

    針對“五多”問題,派河治理采取查“水下”、查“岸上”、查重點三種排查模式,借助無人機飛、人工步巡、機器人爬、潛望鏡探的“空地管”一體方式,排查入河排口384個、不規范截流設施71座,同時溯源派河585.04余平方公里匯水范圍內的大排水戶,全面摸排管網錯接、偷排漏排、面源污染等問題。并重點摸排流域內工業企業、社區小區、集貿市場、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等大排水戶是否存在雨污混接錯接,排水水質是否達標、雨污管網是否老化等問題。

    目前,肥西縣已投資23億元,對293個老舊小區、53個機關、學校、醫院,以及城關建成區所有市政道路雨污管網及污水處理廠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同時通過EPC項目工作新模式,同步推進,多部門聯調聯動搶抓工期,一刻不停,天天調度。

    最高峰時期,肥西縣城內有超過300個雨污管網改造工程在同步進行,逾萬人參與作業,兩班或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施工。

    經過數月奮戰,在派河流域內,共完成雨污管網改造540.242km,新建檢查井53700個;合肥市級交辦的313個突出問題、125個派河“一干十支”自查問題排口全部整改完畢,394項大起底問題則幾近收尾。

    目前,派河流域水質均值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流域水環境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達到引江濟淮水質要求。變清的河水也兌現著“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派河”的承諾。

    按照以往的工程實施進度,派河流域治理這樣的大工程大概需要2年時間。為什么派河治理能再次刷新“肥西速度”?這背后是肥西創新的新打法——“節點工作法”。

    “節點就是軍令狀”

    在肥西,掛在干部嘴上最多的詞是“節點”,這也成為了派河治理的高頻詞。

    為了推進派河治理這項大工程,肥西縣按照“政府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節點化、節點工作責任化”,將各個項目細化分解,全部納入到節點中來,成立專班、按任務、按進度對施工單位從圖紙設計、施工、檢測全流程查驗,從事前、事中、事后進行核查把關,做到發現問題現場交辦,從而確保了整個派河流域治理工程的高效率、高質量。

    有了“節點”之后,政府工作就像有了“線上施工圖”,每個項目進度、每個督辦節點完成情況等信息,一看便知。

    而且項目完成節點不是簡簡單單“走個過場”,任務完成后,責任單位線上圖文并茂反饋任務完成情況,由牽頭單位、督查考核部門現場審核,分管領導或主要領導批示后予以銷號。

    如果督辦節點到期沒有完成,系統就會自動計入黃牌。責任單位需要線上反饋節點超期原因,并承諾完成時間。如果在承諾時間到期后仍未完成,則系統自動計入紅牌。紅黃牌數量會影響屬地和責任單位的績效考核。

    “節點工作法”和“紅黃牌制度”是對全縣各項重點工作的頂格督辦,實現了目標任務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落得實,有力地推進了重點工作的進度,助力各項目“加速跑”。

    從每周召開一次縣委縣政府負責人專題調度會,到實施“節點工作法”的全程跟蹤督辦,再到“定點、定責、定時、定人”的強力推進,肥西將派河治理的工期從2年縮短到4個月,再到僅用時60天就完成了派河流域雨污分流改造任務的99%。

    追根溯源,項目建設實現“加速度”是“節點”提升了干部隊伍干事創業效率。

    實行“節點工作法”后,各單位責任明確,實時在APP線上直接瀏覽動態。誰落后誰著急,趕時間爭先后。干哪些?怎么干?干多快?一目了然。讓人人在狀態,人人有責任,人人有事干。而且“節點工作法”也實現了源頭把控、質量把控和成效把控的“三大把控”,極大地推動各項目的施工進度。

    同時,每個節點的完成情況也會作為干部工作實績自動關聯干部一線考察檔案,讓“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推動干部由“被動干”向“主動干”轉變,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根據肥西縣“節點工作平臺”顯示,涉及派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專項行動的308個節點已基本進入復核復驗,派河攻堅戰已接近尾聲。

    但接近尾聲并不意味著結束,肥西對派河有了新的期待。

    治水,不是終點

    派河整治不僅僅只是提高水質,保障引江濟淮工程順利通水通航,還為肥西城市更新、提升派河流域生態品質帶來了重要機遇。

    以治理派河為契機,肥西縣將治水、治城、治產相結合,進一步挖掘派河的生態價值,讓河流與城市互相成就,促進城市發展。

    在肥西,水至而成“園”。近年來,肥西縣著力打造“四水環繞”“宜商宜居”的生態綜合“公園城”,實現了推門親水、推窗見綠。

    為提升城市建設品質,肥西啟動“三區一帶”建設,以紫云湖片區、群英湖片區、中派片區和江淮運河帶為城市建設的主戰場和高質量發展的城市能級平臺,加快構建“弓弦協同、五芯聯動”的城市空間格局。

    如今,緩緩流動的派河水又滌蕩出肥西的另一番景象。肥西將以派河作為設計母體,打造一條眾樂之河——江淮運河經濟帶,建設“創新水岸+共享水岸+綠色水岸”,為兩岸老百姓提供一條生活秀帶,為肥西經濟增添一項內生砝碼。

    江淮運河經濟帶的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從規劃中便可窺探出肥西擘畫的藍圖。

    根據規劃,江淮運河經濟帶肥西段全長30km,其中城區段長18km,主要利用橋下空間、濱水空間打造節點景觀,塑造“九景十八驛”的運河風情帶。同時,肥西還計劃新增28處公園綠地與18條公園連接道,實現“300米見綠 500米見園”,并對運河上的十三座橋梁進行夜景亮化,呈現出繽紛多彩、獨具都市魅力的肥西景觀,這也是合肥市打造“百里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預見,江淮運河經濟帶未來將會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娛樂的打卡地之一。

    從“三區一帶”的全新布局到江淮運河經濟帶的美麗藍圖,肥西在“青山綠水”之間,迅速成長為一座現代化的生態新城,屹立在派河之上,坐落于運河之間。

    除此之外,水到渠成之日也是肥西通江達海之時。

    派河在引江濟淮中起著“接南連北”的紐帶作用,鏈接著長江和淮河。目前,肥西正以建設引江濟淮工程為抓手,重點構建“兩干一支”縣域內河航道系統,綜合提升建設派河碼頭,實現內河水運通江達海,助力肥西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一旦引江濟淮工程通航,將拉近了肥西縣城與合肥主城區的距離,給肥西注入一股強勁的發展動力,為肥西繼續當好全省排頭兵、爭做長三角縣域優等生奠定基礎。

    “水域治理之路其修遠兮,派河保衛戰一定要徹底打贏,不讓一滴污水進派河的承諾一定要兌現!”肥西正用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的承諾。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