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雜志 > 2022年 > 2022年12期 > 特別策劃

    巢湖之治

      作者:本刊記者 王運寶 安 蔚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3-01-13
    派河行動不僅確?!耙缓忧逅虮绷鳌?,更直接關系巢湖治理的成效。巢湖作為引江濟淮工程的關鍵節點,十年治巢在江淮“牽手”進程中具有戰略性意義。

    2022年歲末,備受矚目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江濟淮工程將實現試通水通航?!敖创筮\河”貫通后,長江、淮河將實現世紀“牽手”。而在這條長700多公里的輸水線路中,巢湖是重要節點,“引江濟巢”成為整個工程的關鍵一步。

    回首十年,從2011年合肥“擁湖入懷”,由此打響長達十年的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到如今,2022年11月10日,合肥成為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國13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十年治巢的歷程成為江淮連通線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注腳。

    如今,巢湖綜合治理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執“綠”為筆,向美而行,巢湖之美如何凝聚成合肥氣質,山水之色又將如何涂染城市畫卷?

    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

    2022年12月15日,安徽省巢湖環湖防洪治理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拼上了最后一塊“拼圖”。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安徽省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巢湖環湖防洪治理工程總投資18.6億元,工程實施后,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巢湖堤防防洪抗災能力,同時可以抑制巢湖湖岸的崩塌,加強環湖水土保持建設,改善巢湖水質,增加水環境容量,確保防洪保護區內生態安全、改善環湖生態環境。更讓人驚嘆的是,巢湖環湖防洪治理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遇2020年汛期百年不遇洪水考驗,已完成治理的堤段未出現一處險情,在“巢湖保衛戰”中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水患得到治理,只是巢湖綜合治理成效的一個小切面。十年治巢,巢湖的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

    歷史性轉變體現在一組數據上:巢湖水質從十年前劣V類轉為全湖平均水質保持IV類,國控斷面達標率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目前的100%,出湖入江水質保持II類?!俺埠|十年跨了兩個臺階,現在穩定在IV類,這個成績是很不容易的”,一直從事巢湖治理工作的安徽巢湖管理局局長余忠勇告訴《決策》,“現在入湖河流都達到了國家考核標準,甚至優于標準,這些主要指標都是歷史性的變化?!?

    治事易,治水難。治水之艱辛,非親身經歷者所能共情。十年治巢的同時,城市正在經歷著飛速發展。過去10年,合肥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20%,比重已經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半壁江山。2020年,合肥國內生產總值破萬億,達到10045.72億元,合肥市常住人口更是達到946.5萬。在人口、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的巨大壓力下,巢湖水質污染不增反減,在大湖治理治理中無疑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

    轉折性突破則是巢湖治理中的另一個奇跡。藍藻治理一直是巢湖綜合治理的關鍵性指標,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老百姓直觀感受,藍藻都是巢湖治理的關鍵聚焦點,備受關注。

    “從過去年年出現,到2021年整個爆發期推遲了56天,再到2022年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推遲51天,實現整個夏天無藍藻異味,藍藻治理達到了近年最好水平”,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長蔣大彬進一步解釋道,“還有個最主要的指標,藻密度在2015年以前,每立方米的藻密度以億級計算,現在已經下降到百萬級了,這個成績很了不起?!背埠{藻治理經驗更是得到自然資源部華東督察局的充分肯定。

    而在全局性改變上,如今的巢湖,以保護支撐發展和以發展促進保護的良性互動格局已經形成。一個“碧水巢湖、安瀾巢湖、富民巢湖”正在展露容顏,在歷史性轉變和轉折性突破的推動下,巢湖的發展格局發生了全局性改變。

    在生態格局上,2021年6月,巢湖流域治理入選國家首批“山水工程”。作為‘山水工程’中唯一一個入選的湖泊型流域治理項目,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圍繞“一湖兩帶八區”流域生態格局,促進了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增強了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

    在生物格局上,如今的巢水之濱,林依水畔,水在林中,飛鳥云集,魚翔淺底的生動景象處處可見??偯娣e達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累計修復恢復濕地6.2萬畝,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3種,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到巢湖棲息、繁衍。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如今,這張“最好名片”正在精彩呈現。

    破解治湖難題

    湖泊污染治理是國際公認的難題,而其中與城市生產生活聯系甚密的湖泊,耐污染負荷能力較差,故而所承載的壓力更大,是地球上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合肥在“擁湖入懷”的同時,也承擔起了治湖的全部責任,誰來治理?拿什么來治理?怎么治理?一道又一道難題擺在了面前,重任在肩的合肥人任重而道遠。

    思路決定出路。巢湖綜合治理,一開始就提升到打造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頂層設計的高度,作為改善合肥生態環境的主要抓手,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與“城湖共生”理念協同發展,這為合肥探索大湖治理開發新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先從體制機制上“擰成一股繩”。過去的大型湖泊治理走得是“九龍治水、八國聯軍”模式。所謂“九龍治水”,就是流域內地方各自為政,沒有系統地統籌考慮;所謂“八國聯軍”,是各個部門和科研單位分別出錦囊妙計,讓政府治理無所適從。沒有系統的頂層設計,沒有定力和信心,治理工作很難推動。

    巢湖綜合治理則打破這種架構,采取“高位推進、一市統管”的模式。在頂層設計上,成立高規格巢湖綜合治理指揮部,負責統籌調度巢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市委書記任指揮長,確定一名市委常委專抓巢湖綜合治理;市委每年召開巢湖綜合治理大會,市委常委會每季度調度一次、市委書記每月現場督導調研一次、環湖縣(市)區每月調度一次。

    在職能架構上,合肥市把市環湖辦等機構職能整體并入省巢湖管理局,實現湖里、岸上、資金、項目由省巢湖管理局一個部門統一管理,初步實現從“九龍治水”向“一龍管水”轉變。

    在人才推進上,合肥市組建巢湖研究院,與中國環科院合作,共建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分中心,建立巢湖治理智庫,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

    “大湖治理的難點還在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復制,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和難題,巢湖綜合治理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一條新路”,余忠勇說道。這條“新路”是否能走下去,靠的就是一股合力,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高規格的決策機構和扁平化的指揮落實體系,為巢湖治理高效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確定好了誰來治理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治理的錢從哪里來?巢湖綜合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浩大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創新籌資模式,則從根本上解決了巢湖綜合治理的后顧之憂,較好地解決了資金瓶頸問題。

    從2013年開始,合肥市政府報經市人大批準,設立環巢湖項目資金池,歸集項目建設資金,通過每年計提市級和各縣(市)區、開發區一定比例的預算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水利建設資金及相關部門爭取的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等,將相關專項資金歸集到資金池,并利用資金池資金進行質押融資,累計歸集422 億元。同時,積極與國開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累計使用國開行貸款132.17億元,利用資本的力量,有力地保障了各項工程的實施。

    戰略準備已經部署,如何規劃好戰術,是打贏每場戰役的“陣眼”?!八脑赐巍笔侵卫淼钠脐囍?。

    在“點源”治理上,巢湖流域經濟處在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會帶來剛性污染,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耙ㄟ^控制總量,消減存量,擴大容量的策略,來消減污染帶來的影響”,巢湖研究院總工萬能勝說道,“這就要進行污染治理,消減污染存量還清舊賬,并通過水質和水量、水流的互動關系,通過生態補水、水位調控等措施,來擴大環境容量?!?

    十年來,合肥市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26座,日處理能力320萬噸,環湖4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全市85個鄉鎮、606個中心村實現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自2017年以來,共完成5992個市政雨污混接點、5338戶大排水戶整治,力爭不讓一滴未處理的污水流入巢湖。

    在“線源”治理上,堅持以河保湖,以支流保干流,重點治理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雙橋河4條入湖重污染河流,持續加強清水型河流保護性治理,確保河流穩定達標,促進水質不斷提升。

    在“面源”治理上,采用源頭消減、過程攔截、尾水回用等措施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廢棄礦山364個,修復總面積2.7萬畝,實施城市雨水調蓄工程,有效解決城市面源污染問題。

    在“內源”治理上,持續推進巢湖禁捕和增殖放流,試點實施巢湖生態清淤,減少巢湖本體氮磷營養源釋放,強化藍藻應急防控。

    點、線、面、內“四源”同治,從就水治巢,逐步變為源頭治理,治理重點擴大到排口、管網、農業面源、城市面源、礦山修復等,構建起一個全流域、全方位、全過程水污染防治體系。

    從治理到修復

    深冬的巢湖水,隨風涌動,透出一些寧靜。今年底,引江濟淮工程將全線試通水、試通航。屆時,每秒300立方米長江水將源源不斷流入巢湖。未來,這些水還可以通過巢湖流域的清水廊道流入淮河,為豫皖5000多萬群眾飲水安全提供保障。

    從城市內湖到溝通長江、連通淮河的樞紐大湖,巢湖治理肩負著更重要的生態戰略使命。巢湖綜合治理理念也將從“一湖之治”走向“流域治理”,從單一水體治污向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實現治巢護江轉變。

    今年7月底,隨著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工程完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近60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從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銀盤鑲嵌于安徽大地,環巢湖十大濕地猶如一塊塊翡翠“串珠成鏈”,筑起環巢湖水生態、水安全屏障。

    修復生態系統,構筑綠色屏障,恢復湖泊生態原真性,這是巢湖綜合治理的又一大創新思路。十年來,巢湖綜合治理已經從單純污染治理轉變為治理與生態修復并重。

    從宏觀來看,圍繞“一湖兩帶八區”流域生態格局,實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總投資151億元,并獲中央財政補助20億元。2021年,“山水工程”績效考核在自然資源部通報中排名第1,在部際推進會上作經驗交流。

    從微觀來看,圍繞湖內生態修復,今冬明春巢湖調控水位原則由過去防汛抗旱兼顧,轉變為防汛為主,控制水位由往年的9.5米下降至8.5米,下泄水量同比增加53%,帶走了大量藻細胞和營養鹽,降低了藍藻生長速度。

    2021年6月,巢湖入選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十大工程”。按照規劃,合肥市將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巢湖治理,治水是前提,管理才是根本。治湖必求利民,碧水巢湖、安瀾巢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為富民巢湖,讓當地人能增收,讓周邊人有去處,讓外地人喜歡來,成為巢湖綜合治理的第二層命題,這就需要解決岸上的問題。

    位于安徽巢湖沿岸的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于2012年正式啟動建設。彼時,合肥印象濱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彪帶著20多名年輕人開啟了“荒灘創業記”,當起了“園藝師”。十年來,他將辦公室搬到一線,日均兩萬步,走壞了十幾雙鞋,用腳步見證著環境的變化?!爱敃r這地方也是一片荒灘,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三個林子到一個園子,從一個園子到一個國家公園,從一個國家公園形成了人民的后花園?!狈奖牖貞浀?。

    就在森林公園的門前,一條154公里的環巢湖觀光大道蜿蜒在800 里煙波浩渺的巢湖之畔,成為合肥最美湖濱路。如今的巢湖,周邊環境、景觀、文化、功能設施得到較大提升,市民不再“望湖興嘆”,擁湖的同時有了更多的近湖、親湖福祉。

    如今的巢湖綜合治理,巢湖之水不僅能實實在在的出現在湖泊,也能出現在屏幕上。在數字巢湖系統-流域監控水質界面中一條條藍色河流匯聚一堂,鼠標輕輕一點,流域內河流水質狀況在屏幕上彈出水質類別、各項指標等數據清楚呈現?!皵底殖埠褪前熏F實中的巢湖數字化、可視化滿足巢湖綜合治理的需求”,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態環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自2017年6月啟動“數字巢湖”建設以來,該系統已完成巢湖流域地理國情數據收集、整合,實現流域地理信息數字化,打通氣象、水文、環保數據共享通道,讓“水質、水量、水華”一體實時監測。

    目前,數字巢湖系統已接入衛星3個、視頻監控73個和水質站332個、氣象站222個、雨量站138個、水文站992個等,成為我國大江大河大湖中實現全要素信息集成共享的首個流域。

    誠然,隨著巢湖綜合治理向縱深推進,更大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治理的命題也遠沒有結束。一方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將會給巢湖治理帶來更大的難度,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更是給挑戰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半封閉大型淺水湖泊的綜合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治理手段單一,缺少根治措施,巢湖底泥清除成本高,難度大,都讓治理和修復處于風險高位。

    “大湖治理是一場比耐力、比毅力、比智慧的持久戰,站在新起點,巢湖將實現從水質達標向有魚有草轉變,從注重一湖治理向保護長江的轉變。巢湖,將成為合肥的名片,當好長三角的生態屏障?!焙戏适懈笔虚L何逢陽表示,合肥需要以“山水工程”為統領,從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系統實施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