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鐵打的村‘兩委’,流水的工作隊”。如何在3年1090多個駐村日日夜夜里,把工作激情和工作設想轉化成鄉村建設成果,把青春文章書寫在廣袤農村大地,不負組織重托和群眾期盼。
筆者認為要下好關鍵“三步棋”,即做到以村干為友、融洽關系聚合力,以村民為親、防貧增收提指數,以村莊為家、辦好實事抓治理,共同奏響鄉村振興和諧曲。
融洽一種關系
駐村工作與機關業務雖說都是為民服務,但工作方式、內容等有較大差別。村事不僅需要創業激情,守得住清貧寂寞,更有處事的難關。如果關系融洽,就會心情舒暢、如魚得水;關系緊張,則會心生隔閡、步履維艱。一些同志到村后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或是讓村“兩委”感到插手過多,或是融合度不高、邊緣化。筆者認為駐村工作隊應把準定位,做到“三不”、甘當“三員”,融洽和村“兩委”關系。
不恥下問,甘當新學員。原貧困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多在山區,文化習俗、資源稟賦、發展定位差異大。駐村干部應不打無準備之仗,努力學習三農政策,熟悉社情民意,熟悉村級辦事流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計身段,甘當助理員。駐村工作要把準“幫”與“到”,不做“替”與“越”,幫助村里做好政策宣傳、外部聯絡和后方保障,努力促進村“兩委”團結,帶動村“兩委”不斷成長進步,實現村級長遠、良性發展。
不分彼此,甘當調和員。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級事務性工作多,加之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從阻擊戰轉向持久防御戰,村級“五加二、白加黑”成為常態,應多換位思考,做到與人易處、幫人難處、容人錯處,做到有責共擔,共同提高,讓工作生活充滿情味。
緊盯兩線目標
駐村工作任務是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為民辦事服務等,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緊盯“高、低”兩線,做到“干有目標,守有底線”。
始終瞄準“三個對標”高線。駐村工作不能只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應從別人的成功模式和先進經驗找到工作方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對標黨建強村,規范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用好村內退役軍人、五老鄉賢等群體,開展黨建品牌創建、“兵心永向黨”、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不斷突顯黨員作用,讓黨員成為群眾身邊的標桿,始終讓黨建引領村級經濟社會發展。
對標經濟強村,挖掘村莊在傳統文化、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方面優勢,找準村級發展方向,發揮村內致富能手、內外人才的優勢,招財引智,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把更多活水引入鄉村。
對標美麗鄉村,與村“兩委”一道,多到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知名地區學習調研,通過“實地考察+現場學習+經驗交流”,開拓思路,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先進做法,為打造村強民富美麗鄉村蓄能。
牢牢守住“三個不發生”底線。守住底線既是政治任務,也是檢驗工作實績的銅鏡,如果群眾生活好了、心氣順了,就不會有負面情緒。
守住不發生一例現實貧困的底線,始終認準“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核心指標,動態排查、分層分類分戶建立排查工作臺賬,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實現問題動態清零。對脫貧不穩定對象、邊緣易致貧對象,制定“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實產業、就業、教育、兜底等相關政策,對突發嚴重困難戶及時發現、及時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堅決不發生一例返貧致貧。
守住不發生一件越級訪或群體訪的底線,以查找和破解農村矛盾糾紛為導向,通過入戶走訪、村部接訪等,收集矛盾糾紛源頭,并做好登記受理工作,及時與村“兩委”協商,確保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守住不發生一起負面輿情的底線,對群眾不敷衍,主動靠上去,及時發現群眾困難,化解群眾心結。對于群眾的合理訴求,短期內能解決的,及時與村“兩委”一道解決,對不合理的或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做好解釋工作,拿出解決方案,切實消除隱患。
辦好三項實事
俗話說“好話千遍不如實事一件?!瘪v村工作要得到群眾認可,歸根結底,還是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身邊發生的變化。
把集體經濟作為抓手。雖然各村村情、區位等差異大,但農村普遍有山、水、林、地等資源優勢,可以與村“兩委”一道,努力整合長項,成立村級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認真研究上級關于產業、就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文則文、宜勞則勞、宜物業則物業等,把政策“吃干榨盡”。與村內和引進的能人大戶合作,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實現富民與強村比翼齊飛。
把項目落地作為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從時間軸來看,當前,駐村重點任務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隊應與村“兩委”一道盤點家底,充分醞釀,科學制定鄉村發展規劃,做到長短結合、遠近結合、緩急結合。列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迫切落地、提升檔次等不同類型的項目,積極到鎮、縣、市、省等相關部門對接匯報,爭取支持。讓群眾能清晰感受到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村莊美了、河道清了,以工作實效換取群眾支持和認可。
把鄉村治理作為重點。沒有不明事理的群眾,只有不會做工作的干部。駐村工作應該深度融入,講農家話、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與群眾打成一片。從環境整治、廁所改造等細微處入手,挖掘村內產業、就業等好經驗、好做法,加大宣傳力度,照顧好村內病、殘、孤、寡等弱勢群眾,大力開展美好庭院、身邊好人好事等評比,通過下“毛毛雨”,浸潤群眾的心靈,讓文明鄉風蔚然成風,讓村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駐村一屆,為任一村,終會轉身?;厥讜r,能很自豪地說,我們為村莊和村民帶去了一些積極的改變、留下了一些向上的事物,就算沒有辜負激情燃燒的三年歲月、沒有辜負組織和群眾的期盼。
(作者系安慶市鄉村振興局信息監測評估中心負責人、二級主任科員,潛山市天柱山鎮風景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