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安徽的名片一面印的是科創,一面印的是制造,增彩的就是資本。當下的安徽,正迎來新一輪“科創+資本”催生新興產業的機遇期。
從全國來看,資本是選地方的,同時資本也選題材。安徽將如何用金融資本的“水”去配套科創這條“渠”?“基金叢林”又將怎樣建?策叔專訪了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安徽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局長(主任)何毅,以下是對話全文。
資本是“水”,科創是“渠”
問:當前,區域發展進入新一輪“科創+資本”的機遇期,“科創+資本”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何毅:科創與資本的關系就像“渠”和“水”。資本是“水”,如果不限制不引導,就會到處漫灌,所以要開一條“渠”??苿摼褪呛苤匾摹扒?,是資本服務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環節。
從全國來看,資本是選地方的,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圈等經濟發達地區占優勢,上述三個區域的基金數量占全國基金的70%。
同時,資本也選題材,青睞科創領域,我國70%的股權投資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四大科技領域。而安徽恰恰既處于長三角,又有科創優勢,所以資本向安徽集聚的態勢正在形成。
但資本具有兩面性。在資本找題材的時候,要把“渠”建好,防止無序擴張,同時為資本設置“紅綠燈”,而科創領域正好是綠燈領域。因此做好“科創+資本”意義重大。
那么,科創這條“渠”的特點在哪?
如果說企業是森林,那么科創類企業就屬于“長得特別快的樹”。但也要看到,其存活概率也不高,很多時候,一片森林只有一棵樹能生長起來,因為需要充足、及時而且靈活的水分和養分。
所以,這條“渠”要有足夠的“水”。只要樹需要,“水”就要能供得上?!八钡念愋瓦€要合適,要股有股、要債有債。必須用金融資本的活“水”去配套安徽科創這條“渠”。
問:對于安徽來說,科創是戰略優勢,政府之手怎樣才能正確發揮作用?
何毅:科創和資本的對接,實際上是資金供求關系。供求在科創領域撮合成功,其實并不容易。我們都說融資難融資貴,是金融學科的“哥德巴赫猜想”,在科創領域表現更加突出。
評估政府之手的作用,首先要區分資金供求撮合中可能出現三種情形,搞清楚政府什么時候才應該出手。
第一種是市場完全有效。企業能滿足金融機構的評價要求,不用政府去撮合,就能順利達成交易,占比大概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種是市場完全無效。企業提出融資需求了,但并沒有募投項目支撐,或者既沒市場也沒未來現金流,甚至僅用于賺取息差,金融機構視為無效需求。這種情形占比也不低,大概也有三分之一。所以我們要樹立一種認識,不是所有的融資需求都需要被滿足。
第三種是市場部分失靈。介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供需對接有可能達成,但出現了障礙。這些障礙主要包括市場錯配、期限錯配、主體錯配、風險錯配、成本錯配等“五大錯配”。
2021年9月28日,“2021安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安徽上市公司發展報告發布會”在合肥舉辦。
供方、需方、政府撮合共同發力
問:“五大錯配”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何毅:從需方看,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獲得債權難,高技術高成長獲得股權易;但從供方看,安徽資本市場重間接融資輕直接融資、重債輕股的供給缺陷非常明顯。這就是股債的市場錯配。這就要求政府大力發展風投創投母基金和產業引導基金,通過杠桿撬動股權投資生態形成,提高企業股權融資獲得性。
再比如,科技型企業需要長期的資金,穩定持續投入預期;但從供方看,銀行認為企業平均生命周期不超過3年,只愿意給一年期的貸款。面對這種期限錯配,政府就需要通過推廣續貸過橋、無還本續貸、中期流貸等手段來應對。
再比如用貼息、貼費來應對成本錯配,用白名單、擔保、無形資產確權抵押流轉體系來應對風險錯配,用供應鏈金融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來應對大企業授信過度而小企業授信不足的主體錯配等等。
通過政府之手把原來純市場方式沒辦法實現的業務,撮合成功,解決信息不對稱、風險過載等問題。這類撮合大概也占到三分之一。
除了解決交易撮合的手段外,政府之手發揮作用,還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作用于供方和需方主體。
第一類是對供方主體,銀行業金融機構,就可以通過強化科創專營分支機構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機構專營,可以給科技型貸款單列計劃,對科技型企業實施更低的準入標準、更高的信貸額度和更低的利率,還可以設置更加寬松的盡職免責機制和人員機構績效考核標準。
打出這樣一套“組合拳”后,專營機構非常具有戰斗力。目前安徽全省共有40家科創專屬銀行支行,未來我們還在大力拓展,按照統一標準推進掛牌。
政府之手作用于銀行監管,還體現在對銀行總量指標的考核上,比如科創貸款增速,必須不低于其他貸款的平均增速,突出導向性。
第二類是針對需求方而言,政府也可以做一些動作。比如,科創企業自身的規范化經營問題。企業不規范,銀行就不敢放貸款,股權投資也進不去。如果從一開始企業就規范發展,上市就會走得很順暢。通過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達標和評比,通過區域性股權市場科技專版的掛牌等等,都是規范需求方的好辦法。
目前,安徽正在實施“迎客松計劃”,就是上市公司五年倍增計劃,出臺針對四板市場的補貼政策,與安徽省經信廳專精特新的做法聯動,形成有效銜接,一直陪伴安徽科技企業從出生到成長壯大。
總體而言,政府之手需要在銜接科創和資本這兩個邏輯上,通過供方、需方、供需撮合三個方面,共同發力,去彌補市場失靈。
4月1日,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鳴鑼科創板,成為國內光刻設備第一股。
退出是基金的生命
問:與滬蘇浙相比,安徽科創金融服務水平有哪些短板和差距?如何去補齊短板?
何毅:我們調研發現,與滬蘇浙相比,安徽風投、創投和產業投資,特別是面向科創的股權投資是短板。進一步分析原因,是在安徽的融資體系中,直接融資、股權融資占比偏低,突出體現在基金上。
針對基金短板,安徽下一步主要是構建“基金叢林”。這個叢林的生態有三層。
第一層是陽光雨露層。一個基金要生存,一定要有足夠的陽光和雨露。那么,陽光雨露主要是指什么?一是落地的便捷性,落地不便捷,一切都是空談;二是各類政策,比如投資獎勵、招商獎勵、返投認定、管理費征收、超額收益返還等等。
中間這一層是主體——“基金叢林”層。過去,這一層基金叢林是由1500億省級投資引導基金、1500億市縣級引導基金、1500億純市場化基金組成。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行基金規模倍增計劃,也就是在“十三五”4500億元的基礎上翻一番?!笆奈濉逼陂g,叢林要擴容翻一番,最重要的是要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牽動效應。
我們測算,“十三五”期間,從省級政府引導基金的出資結構上看,省市縣三級財政加在一起,占整個基金的80%以上,撬動社會化出資的能力比較弱。這塊我們是短板,卻是政府引導基金改革的重要方向,必須要確立市場化導向。
導向一變,打法也要變。安徽正在制定政府引導基金實施方案,變過去直補企業為基金投資的方式,變發起設立為參股設立,專業化運作。配合十大新興產業的發展,一鏈一基金,以參股方式賦能地市、賦能核心企業。既實現“基金叢林”的迅速倍增,又使整個政府招商引資體系在市場的邏輯下高效運轉。
第三層是土壤水分層。要有蓬勃的土壤和水分,讓基金能夠成長起來。什么是基金成長的土壤和水分?地方金融局的同志們干基金招引時間長了,會有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基金落戶了,目標就達成了。其實,招引基金落戶的初心是“投”,而不是“設”,關鍵是投資當地產業、招引高端企業。同樣,一個基金落在一個地方,不會只看中有沒有什么落戶獎勵政策,而是要有足夠的退出通道和獲利空間,這是基金在當地是否能夠生根發芽的核心。
問:為什么如此強調退出通道和獲利空間?又有哪些退出通道?
何毅:一只基金如果退不出來,那就不是基金了。退出是基金的生命。好的基金既要投的好,更要退的好。安徽要做大基金規模,就要補齊這個短板,一定要在底層去營造好基金退出的蓬勃生態。
主要有兩個核心的退出通道。一個是上市,這是獲利空間最大的退出。如果一個地方的上市公司數量始終上不去,基金就很難退出,也會削弱這個地方對資本的感召力。所以,安徽實施上市倍增計劃,將其作為資本生態體系中的一個牛鼻子工程來打造。全省上市公司數量要五年倍增,達到300家以上。這個數量對資本無疑是有吸引力的。
另外一個是并購退出,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的核心企業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并在不斷壯大。核心企業瞄準產業鏈上下游并購正在加速。
這兩條退出通道要齊頭并進,資本生態才能有一個很好的土壤和水分。
安徽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從上到下引導資本,讓資本能迅速發現產業,找準項目,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
退出、并購事件最多的領域,一定是資本最看重的領域
問:您認為,資本對于推動安徽未來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起到怎樣的作用,如何更好發揮這一作用?
何毅:大家都把資本比作“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土地、技術、人等生產函數中最活躍的因素,對安徽未來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安徽資源稟賦優越,但人、技術等很多因素具有長周期屬性,資本雖是短板,卻有短周期屬性,能迅速補齊。在很短的時間里能激發資本的潛能,就像把“水”聚攏到低洼地帶,就能迅速實現集聚。
所以,針對十大新興產業上下游,安徽在雙招雙引中可以用補存量、引增量的策略。在補和引的過程中都可以充分發揮資本作為活躍要素的作用,資本先行,強化資本招商。這對于安徽這種趕超型的省份尤其重要。
另外,既然是“水”,就具有導向性和可塑性,“水”會跟著“渠”跑?!扒笔鞘裁葱螤?,“水”就是什么形狀。因此,必須要引導“水”,防止到處漫灌。安徽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就是十條明“渠”,從上到下引導資本,讓資本能迅速發現產業,找準項目,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
同時也要看到,“水”善下之,都是往最低處流的,滲透到地面。項目要落地,最后一公里一定是要靠資本牽引的市場機制,而不是靠政府。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金融政策,衡量落地的標準必須要在市場機制上去驗證。
可以預見,資本之水,未來一定會在激活要素、引導產業、塑造企業、浸潤生態等方面賦能安徽經濟。
問: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十四五”時期安徽什么樣的科創更能吸引資本的關注?怎樣助力初創期科創企業發展?
何毅:退出、并購事件最多的領域,一定是資本最看重的領域。
2021年,我國股權投資退出的前五大領域主要是生物技術/醫療健康1062筆、IT領域529筆、半導體及電子設備483筆、機械制造434筆、互聯網358筆,共占退出案例總筆數的63.24%。
而這些,恰恰是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的核心。從十大新興產業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和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這幾條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數量多,核心企業的并購活躍度高,是資本最活躍的鏈,也是資本最看重的鏈。
同時,這幾條鏈上的企業成長性高,資本溢價空間大,退出的能力強,成為資本關注和追捧的主要賽道。
從科創企業來看,“十四五”時期要重點解決好初創期的典型痛點。初創期科創企業,會面臨很多難題,比如人力成本高,產品沒有市場,沒有現金流,缺少研發投入資金,融資困境比其他企業更突出。
這些痛點必須要從微觀層面去解決,安徽也有一些組合拳。比如,對待剛創辦的企業,我們重視融資理念的三個轉變。
一是由“從物”向“從人”轉變,資產不足但是團隊很牛,那我們就憑科研團隊實力融資,人才貸、青創貸、雛鷹貸、科大校友貸就是這類產品。
二是由“看抵押”向“看技術”,改變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的風險評估模型,加大科技占比和權重。
三是由“重債權”向“重股權”轉變,發揮天使基金,風投和創投基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