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院 > 課題研究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長江文化馬鞍山品牌研究

      編輯:紀海濤  來源:決策網時間:2022-03-11

    馬鞍山是一座濱江城市,不僅因江而生、因江而興,更因江而榮、因江而美。對馬鞍山來說,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應有之義,是賡續文化根脈、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舉措。我們有條件更有責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長江文化馬鞍山品牌。

    一、把握時代大勢,深刻認識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大意義

    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倳浀闹匾甘?,是對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精準把脈和定向領航。我們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當好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讓“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理念在馬鞍山開花結果、傳遍全國。

    1.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是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內在需要。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對馬鞍山長江大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作出把馬鞍山打造成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我們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圍繞市黨代會確定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堅定扛起歷史使命,把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為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2.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激發創新創造創業精神的有力支撐。文化的進取特質,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一種文化是否具有進取的銳意,是決定它是否具有超前性或前趨性發展力量的重要標準。長江文化正是一種銳意進取、矢志開拓的文化。長江源于青藏高原,匯入滔滔東海,塑造出熱烈火辣、開放曠逸的巴蜀,情懷濃烈、自強不息的荊楚,清新雅致、靈秀精巧的吳越等繽紛多彩的文化類型,體現出多元一體、開放包容、吐故納新、不懈進取等精神內涵。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核貫通古今,長江文化的歷史內涵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涵養著一代代長江兒女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我們要加強馬鞍山城市精神再研究,從長江文化展現出海納百川、激流勇進、崇德向善的人文氣質和精神內涵中,找準推動新階段現代化馬鞍山發展的契合點,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造創業熱情。

    3.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提升城市影響力的必然要求。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馬鞍山在未來區域分工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日益受到各界關注,每個城市都面臨著城市形象再完善、再更新的問題。由此,馬鞍山必須鮮明地表達個性,樹立良好的形象,形成與長三角之間共融、共生、共興的形象語言,從而贏得參與區域經濟社會分工的認同與合作。我們要發動社會力量,集聚更多智慧,提煉出馬鞍山長江文化具有傳播力與親和力的品牌和IP,進一步打好“長江牌”,不斷提升馬鞍山長江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4.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是把馬鞍山獨特文化優勢轉化為區域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可以說,一部長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華文明史,它印證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熔鑄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地域文明體的演進和發展過程中,馬鞍山有著獨特的“碧水東流至此回”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長江文化氣質。在馬鞍山地區文學發展史上,項羽破釜沉舟、寧死不屈的戰斗精神,李白把個人理想與報效國家融為一體的大鵬精神,劉禹錫清正、廉潔精神,樊若水架浮橋的創新、工匠精神,一代名相王安石的改革精神,虞允文守護國家的擔當精神,匯聚成了“聚山納川、一馬當先”的馬鞍山城市精神,它既展現了長江博大的胸懷,也發揚了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我們要記錄歷史,喚醒千古英雄的奮斗精神,讓奮斗不息的馬鞍山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展現出具有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精神的長江文化。

    二、厘清五條文脈,深入挖掘馬鞍山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

    長江對我們這座城市的文明起源、歷史變遷和未來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深入研究長江馬鞍山段的文化內涵,從長江文化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講清楚馬鞍山與長江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厘清馬鞍山長江文化五條文脈。

    1.悠久的長江文明源頭文化。長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長江文明演進和發展過程中,以和縣猿人遺址、凌家灘遺址為代表的源文化,形成了馬鞍山獨特的長江文化氣質。距今25萬年的“和縣猿人”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表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稱“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凌家灘作為公元前6000至5000年之間史前文明的古國,已顯露出古國文明形態,較之良渚古城更早,延伸了歷史軸線,讓長江文明形態突破了5000年。我們應從文化溯源走向文化敘事,在回答“我有什么”的基礎上回答“我是誰”,向外界塑造一個有靈魂、有體溫的“文化母體”,講清楚馬鞍山與長江文明源頭的緊密聯系,在不斷豐富和完善歷史敘事的基礎上,提煉其內在的文化精神,通過文化再生不斷加以新的呈現,形成新的文化生命表達。

    2.燦爛的長江詩歌文化。長江,是一部流動的詩史。馬鞍山詩歌文化底蘊深厚,有以《千字文》《陋室銘》為代表的國學經典,以及項羽、李白、劉禹錫、王安石、蘇軾、陸游、李之儀等歷史名人。從中國著名山水詩人謝朓開始,以詩仙李白流連終老于此為標志,據不完全統計,600多位著名詩人曾先后棲居馬鞍山,留下了100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詩仙李白,一生鐘愛馬鞍山的山水,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晚年定居于此并終老于斯。馬鞍山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自1989年起,馬鞍山以李白詩歌為主題,連續舉辦了33屆李白詩歌節。并以第33屆李白詩歌節為新的起點,舉辦系列長江文化主題活動,豐富詩歌節的文化內涵,講述好楚霸王叱咤風云、樊若水巧架浮橋、李太白魂系江東、謝朓情系山水都、周興嗣朽撰《千字文》、常遇春揚名采石磯、虞允文智破金兵等故事及高山流水等典故,進一步提升詩歌節活動的品質和馬鞍山城市文化形象的影響力。

    3.光榮的長江紅色文化。長江之域是英雄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富含紅色基因,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長江沿線城市之中,馬鞍山的紅色文化資源并不突出,僅有西梁山等為數不多的革命文物資源,但也越發凸顯西梁山紅色文化資源的彌足珍貴。西梁山是長江中下游在長江北岸的唯一制高點。1949年4月,在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全面發起渡江戰役之前,在這里率先打響渡江戰役第一槍。短短數天的西梁山戰斗是一場極其慘烈的大血戰,包括團長朱慕萍在內的約1500名官兵英勇犧牲,倒在了黎明前夜,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和整個江南的解放。我們要從以西梁山為代表的長江紅色文化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行力量。

    4.繁盛的長江工業文化。大江奔涌川流不息,孕育了一江兩岸馬鞍山,也見證了這座城市幾十年來工業文明的繁榮興盛。馬鞍山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工業驕子。1956年,馬鞍山建市,1958、1959年毛主席兩次視察馬鞍山,并指出“馬鞍山條件很好,可以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因為發展中型的鋼鐵聯合企業比較快”,為馬鞍山發展指明了方向。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不懈奮斗,馬鋼已發展成為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光輝足跡。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馬鋼考察,在充分肯定了馬鞍山和馬鋼發展成就的同時,勉勵馬鋼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把握機遇順勢而上。站在新起點、落實新要求、實現新跨越,我們要挖掘馬鞍山工業文化的內涵,讓昔日輝煌的工業遺產重放異彩,讓“江南一枝花”“凹山大會戰”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大力弘揚,引導全市上下堅持產業報國不動搖,奮力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5.獨特的長江山水文化。馬鞍山因山得名,擁江而立,萬里長江浩蕩東流穿城而過,由此北折入海,澆灌了一江兩岸富饒的土地,催生了多姿多彩的長江文化。境內山水縱橫,素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譽,呈現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獨特城市風光。在長江流域,山水格局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通過顯山露水、文化點睛,塑造山、水、人、城交融的城市山水格局。依托馬鞍山天賦異稟的山水文化,以“玉美”凌家灘、“泉美”香泉、“詩美”太白、“幽美”濮塘、“壯美”南山、“康美”橫山為六個片區主體,打造“六美”長江山水文化品牌。圍繞各自資源特質,充分體現凌家灘文化、溫泉文化、生態文化、工業文化、休閑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建設具有一定區域輻射力的綜合性、功能性文化設施和項目,發揮對全市長江文化建設多點支撐作用。

    三、找準發展路徑,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長江文化馬鞍山品牌

    馬鞍山長江文化特色鮮明、豐富多彩,充分展現了長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加強對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著力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在新征程上書寫長江文化的嶄新篇章。

    1.把凌家灘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凌家灘文化內涵,向全球講述“遠古世界的中心”。以玉器文化為主題,打造遠古城市文明、考古研學和創意產業基地。以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和研學旅游為主題,打造國內知名研學旅行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基礎上,推動凌家灘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2.以采石磯、薛家洼為核心打造長江生態文化建設示范區。圍繞將馬鞍山打造為長江文化旅游重要城市和江南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擦亮采石磯、薛家洼金字招牌,提升采石磯5A景區的品質和內涵。做好夜游“水”文章,加強長江東岸夜間旅游整體規劃,挖掘李白、虞允文等歷史人物文化價值,打造“太白攬月” “采石大捷”實景演出,做好采石磯詩歌文化、戰爭文化價值轉化。以南京“夜游秦淮河”為標桿,開通夜晚長江游船,北至薛家洼生態園碼頭,南至陳家圩碼頭,貫穿采石磯5A級景區,連通南京燕子磯,將其塑造成為“夜游馬鞍山”的亮點。加強太白島整體保護性開發,挖掘生態、文化、旅游價值,推動太白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島綜合保護開發建設。同時,實施“長江文化+”工程,促進長江文化與旅游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3.打造最美長江橫江文化廊道。突出長江流域馬鞍山段“碧水東流至此回”的獨特魅力,打造具有馬鞍山氣質的“最美長江橫江文化廊道”。結合航道總航線57公里的長度,以橫江碼頭亮化、大橋文化橋墩美化、洲岸標識系統增設、西梁山摩崖石刻再現等為主要內容,謀劃設計一條行程約為4個小時橫江水上旅游線路,發揮現有渡口碼頭作用,改造成為旅游碼頭,形成2至3個上岸點,廣大游客可在此乘長江游船,如同當年李白泛舟橫江江面情景,聽橫江自古至今的“千年故事”,打造成“話說橫江”的旅游線路,成為八百里皖江的一張光彩奪目的長江文化名片。

    4.把西梁山打造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西梁山紅色文化研討,組織全國專家論證,把“渡江戰役第一槍”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江紅色文化品牌。圍繞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目標,加強整體規劃,全面提升軟硬件水平。深入挖掘紅色基因,推動西梁山與濮塘、橫山串珠成鏈,形成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長三角紅色旅游品牌。

    5.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獨具馬鞍山特色的文化小鎮。找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鞍山特色文化資源結合點,促進馬鞍山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好“凌家灘”金字招牌,建設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特色小鎮;開發《千字文》誕生地,建設千字文蒙學小鎮;開發溫泉、康養、民宿、休閑旅游產品,建設香泉國際健康度假小鎮和含山縣昭關溫泉度假康養小鎮。

    6.建設中國鋼鐵文明展示館。深入挖掘馬鞍山的工業文明內涵,提煉“凹山大會戰”的時代意義,保護好、傳承好、建設好馬鞍山人的精神文化家園。以9號高爐異地遷移保護為契機,恢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旅游線路;以凹山礦整體保護開發利用為載體,著力打造中國鋼鐵文明展示館。

    7.建設鄉村振興宜居的全國示范城市。加強馬鞍山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與生活對接、與時代共鳴,打破千城一面的格局,突出馬鞍山自身的特色文化,發掘獨有的地域品牌,有序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加快棚戶區、老舊小區等改造,打造“環境優美、秩序優良、服務優質、舉止優雅”的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和“最美鄉村旅游大道”,以地域文化傳承創新為主題,將文物保護、鄉愁記憶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實現生態復建、城市復興、文脈復歸,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8.深入挖掘馬鞍山長江文化內涵打造文藝精品。加強馬鞍山長江詩歌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長江文化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點校出版李之儀《姑溪居士全集》,影印出版《李白集版本叢書》,編撰出版《皖南方志中的李白》,推出新版《采石磯志》,整理出版《馬鞍山山志》《馬鞍山河湖志》《馬鞍山地名志》等。以長江大保護為背景,推出以“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為主題的報告文學、舞臺劇、紀錄片、廣播劇等。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為契機,舉辦長江文化主題非遺活動,讓長江文化融入群眾文化生活。通過教育引導、文藝創作、宣傳展示、文化熏陶等,講好長江故事,唱響長江之歌,大力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使長江文化成為厚植家國情懷,凝聚精神力量,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不竭源泉。

    馬鞍山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7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