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73歲的李本營和88歲的孫鳳城拎著小馬扎,從小區溜達到新城體育公園,只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5年前,他們還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小城村的農民。如今,像李本營這樣的農民進了“統建統分”的高標準樓房?!八姎舛己统抢镆粯?,家門口就是公園和社區服務站,舒坦得很?!崩畋緺I告訴記者,“我每天晚上都喝兩杯小酒,睡得可踏實了?!?
淮北是全國13個重點煤炭基地之一,“緣煤而興,因煤而建”?;幢笔薪ㄊ?0余年來,累計為國家供應原煤近10億噸,為華東乃至中國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了動能。而另一方面,采煤塌陷讓城市水洼遍地、傷痕累累,制約高質量發展。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2009年淮北市被認定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10年后的2019年,淮北榮獲中華環境優秀獎?;幢笔侨绾无D型升級,從困境中突圍的?
抓住“生態修復”這個關鍵
“淮北建市60年,采煤沉陷區治理時間長達30多年?!被幢笔惺虚L戴啟遠感慨地說,“沒有高品質的國土空間就沒有高質量的發展空間?!贝鲉⑦h告訴記者,淮北市一任接著一任干,以“依托煤、延伸煤、逾越煤”為中心,進行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采煤沉陷區治理為突破口,探索形成“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的綜合治理模式,努力把歷史包袱變成發展財富。
6月3日,杭州園林設計院工程師劉志聰正在淮北市杜集區朔西湖工地上忙碌。這里原來是朔里煤礦塌陷區,一年后,將建成1.5萬畝的皖北最大濕地休閑公園。
朔里因漢代文學家東方朔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劉志聰記得,他們剛來的時候,這里是半拋荒的農田和“野湖”。他們把杭州西溪濕地的設計理念和淮北“漢文化”與“煤文化”元素結合起來,建成后有“梅花堤”、露天采煤博物館、淮北民宿館等各種主題休閑區?!斑@里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因為沉陷屋頂浮在水面的民居,游客等于穿越‘時光隧道’,感受到工業時代的氣息和印記?!眲⒅韭斦f。
淮北市因長期煤炭開采造成的資源銳減和生態破壞,特別是采煤沉陷區面積大、分布廣,成為城市最深“傷疤”、發展最重“難題”和民生最大“痛點”。
經過多年探索,淮北市充分利用“水”與“地”的自然優勢,做精“水”文章、“地”文章,按照“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原則,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復生態環境,破解沉陷深淺不一、時間不一的治理和開發難題,形成六種綜合治理利用模式。
淮北市對沉陷區深挖造湖,建設4個生態公園,全市濕地保護率達39.1%,形成“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淮北江南”風貌。南湖治理連片沉陷水面7000余畝,形成總面積2.1平方公里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綠金湖項目投入26億元,總治理面積3.61萬畝,成為目前全國地級市城區面積最大的人工內湖。
無論領導怎么換,生態修復接著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淮北市通過生態修復、實施河湖聯通工程,打造了南湖4A景區和中湖、東湖等生態公園,使一個煤炭工業城市煥然一新。近年來,淮北大力植樹造林,把20萬畝的石質山都披上了綠裝,把過去的采煤沉陷區建成了濕地公園。同時,淮北市域2741平方公里做了全域規劃,對城市進行了總體規劃,“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淮北已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和綠化模范城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在濉溪縣劉橋鎮扶貧產業園,曾經的貧困戶劉欽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俺家7畝地流轉給產業園種葡萄,土地流轉年收入7500元,俺兩口子在葡萄園打工年收入2.4萬元,2016年俺家就脫貧了?!?
曾經,劉橋鎮是淺層沉陷區?;幢笔小巴聘咛畹汀?、平整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溝相連、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使沉陷土地重新變成沃土良田。
杜集區南山村,101歲的老人石啟文偶爾由女婿陪著到山上轉轉。南山村原來是一個光禿禿的“石頭村”,南山的石灰巖地貌不長莊稼不長樹。經過多年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多級提水,硬是造出了個綠樹成蔭的“花果山”。南山村因為空氣質量優良成為有名的“長壽村”,村中90歲以上老人有100名。
南山村樂土家庭農場里,莊主宋茹在草莓大棚里侍弄土地。三年前,這位山東棗莊90后姑娘路過南山,看到游人如織,萌發了在此創業的念頭。如今她經營的93畝農莊已經遠近聞名,每到周末,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淮北市塌陷區治理的基準和動力。治理后的綠金湖湖心,護欄圍著一棵百年老樹,這是一個沉陷村莊搬遷后村民集體要求保留的對消失的村莊的紀念。為此,當地政府花了近百萬修復它的生長環境。
“淮北的轉型成功,在于始終圍繞發展、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卑不帐∥h校教授張彪認為,30多年間持續不斷地探索投入,持續不斷結合實際調整治理思路,變通利用新技術,靈活運用和吸納各類資金,才使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向現代生態美城蛻變,也為眾多正在轉型中的資源型城市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淮北范式”。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北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50多億元,綜合治理沉陷地18.67萬畝,新增耕地10.2萬畝、建設用地3.16萬畝、養殖水面3.4萬畝,搬遷壓煤村莊226個,妥善解決近20萬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幢笔胁擅核莸刈儚U為寶的案例,被聯合國人居署譽為“土地再生的奇跡”。
打造經濟發展綠色引擎
為積極謀求城市轉型,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淮北市提出“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發展戰略,在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同時,將鋁基、炭基、硅基和生物科技、大數據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推進。
“這一戰略是新發展理念在淮北的生動實踐?!被幢笔形瘯淈S曉武說,“中國碳谷”首先指的是利用碳科技來提高煤炭附加值,煤炭屬于高碳資源,從中能夠衍生出焦油、粗苯、甲醇等各類附加值極高的產品,前景廣闊;同時還包含低碳發展理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走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的道路。
低碳發展是一條硬指標,也是企業的生命線,淮北已成為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市?!拔覀冎铝τ谪暙I‘低硫、特低磷’環保焦炭?!迸R渙焦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邱昌康說,該公司為化產脫硫再生塔增加了尾氣洗滌塔,置換的循環洗滌水送硫銨工段處理,尾氣中氨的處理效率提高到85%以上。
在淮北,千億陶鋁產業正呼之欲出。由淮北市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建設的“陶鋁新材料生產基地”,打造我國“陶鋁峰”,備受社會關注。去年9月,以中科院院士、著名新材料專家周堯和命名的院士工作站在淮北市揭牌。以安徽相邦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陶鋁新材料為龍頭,正朝陶鋁產業千億板塊邁進。
經過迭代更新,目前淮北全市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280余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7.4%,非煤產業增加值占比達71.7%,一煤獨大的倚重型產業結構得到改變。
曾經滿目瘡痍的“煤城”,如今已然變成半城山水半城綠的“美城”,讓當地百姓樂享生態修復帶來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