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一些城市紛紛出臺文件鼓勵消費,杭州、成都、青島等地不約而同地提出要重視“種草經濟”、要適應消費的“種草時代”,一時間,“種草經濟”成為各地集體擁抱的新業態。
這一網絡熱詞進入政策文件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費趨勢的劇變,一方面也是地方消費政策導向的轉變。究竟何謂“種草經濟”?對于這一新業態,地方如何在鼓勵和監管中找到政策平衡點?
“種草經濟”悄然流行
何為“種草”?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喜歡化妝的人開啟的。一些人專門從事化妝品體驗,然后把相應的心得和技術加以提煉,形成快捷攻略,并在網絡媒體上發布。消費者只要查看這些攻略,就可以獲得化妝和化妝品的重要信息,而遵照這些信息實施,能夠大大提高消費決策的效率。
這樣的方式看似省事,但卻耗費時間。不同的人給出的攻略千差萬別,究竟信哪個?關注的群越多,接收的信息也就越多,決策就變得愈加困難。不過即便有信息富有的煩惱,也不妨礙人們入群取經的激情??梢哉f,“群”已經成為消費者決策的重要依據。
這些人被稱作“達人”,常常在攻略中“不經意地”推薦某些產品,而普通消費者在閱讀攻略的同時也接收了這種隱含的廣告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妝領域的達人其實就是一個化妝領域的銷售人員,看似和企業無關,實則是在幫助企業推銷產品。簡單來說,這些在攻略中植入廣告的做法,就是“種草”。草看起來很普通,但很容易成長,也很容易茂盛,這正是市場營銷的至高境界。
美妝行業的“種草”商業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并逐步溢出到其他各個領域,從而使“種草經濟”開始流行。作為一種傳播機制,網紅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以及消費者的決策效率,而這正是“種草經濟”快速流行的關鍵。
看穿“種草經濟”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假設張三買了一種新的西瓜種子,種出了又大又甜的西瓜,張三就會把這種生產體驗和鄰居們分享。鄰居們看到張三的示范作用,就會在來年去購買同一款西瓜種子。張三的行為和“種草經濟”中的網紅行為并沒有本質差異,也是在“種草”。但鄉土社會網絡邊界小、傳播速度慢,這與“種草經濟”大有不同。那么,“種草經濟”有何特點?
首先,依托于互聯網打破地理空間限制的優勢,“種草”很容易形成消費聚集。
互聯網將不同的地理空間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網絡空間。由此,在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就會快速地傳播到所有網絡結點。信息傳遞速度的差異決定了商業模式的性質差異。在鄉土社會,信息是在網絡結點上逐步推進的,其取決于網絡自身的擴展。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一方面可能源自對信息解讀的差異,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新的發現,信息會發生改變??傊?,隨著網絡的逐步擴展,信息的異質性程度也在逐步加深。由此,在現實的消費中,就很難形成消費的聚集以及給生產端帶來規模經濟和報酬遞增。
在網絡經濟中,情況則完全不同。由于相關信息可以快捷地傳播到所有網絡結點,信息同質化程度較高,消費者遵從原始信息,很容易形成消費聚集,并給生產端帶來規模經濟和報酬遞增。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牛油果的“神奇之旅”。牛油果原本是墨西哥和中美洲國家的一種普通水果。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人說牛油果的營養價值很高,對胎兒發育有非常大的益處。這種說法極大地刺激了孕婦對牛油果的消費,進而帶動了中國東南部地區對牛油果的種植熱情。牛油果是一種典型的“種草經濟”產物,經過網絡達人的廣泛宣傳以及普通消費者的自覺分享,使得其迅速傳播,成為網紅水果。這種聚集效應帶來了巨大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牛油果的種植,使得牛油果種植業報酬遞增。
其次,“種草經濟”下的產品存在溢價。
和牛油果類似,許多網紅食品都是通過“種草”而形成規模經濟的。但其實,牛油果之類的網紅食品性價比并不高,存在溢價,即價格高于其實際價值。那么,為何消費者愿意購買這些性價比不高的網紅食品呢?
事實上,網紅食品的溢價部分可以看作是“種草經濟”帶來的租金。只要成為網紅,就會受到追捧,消費者就會對其產生巨大的需求。從某些方面來說,網紅產品和奢侈品類似,屬于缺乏價格彈性的。消費者是沖著網紅才消費的,而不是消費物品本身。也就是說,“種草經濟”下的消費更多的是沖動消費,而不是理性消費。
這就意味著網紅產品除了自身的價值外,更大的部分是網紅附加值。這種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了網紅產品的價格,這是溢價的主因。網紅附加值構成了“種草經濟”所創造的租金,而正是因為租金的誘惑,廠商大量投資于作為中介的達人,并形成了以達人為結點的“種草網絡”。
“種草經濟”和傳統商業模式的本質差異就在于前者能獲得報酬遞增效應,而后者常常出現報酬遞減效應?!胺N草經濟”打破報酬遞減規律的關鍵就在于其基于網絡平臺形成特定的“種草網絡”。比如,游戲中有隱藏在玩家之中的“托”;知乎、微博等平臺中有各種消費“導師”;搜索平臺中有廣告推送;視頻網站中有廣告嵌入;微信群中有體驗共享;等等?!胺N草經濟”通過普通消費者和網絡達人的鏈接,形成一個個消費群,其可以快速實現全網絡聚集,并形成某些聚點。這些聚點形成了一個個網紅產品,為普通產品附加了特殊身份,使其獲得了附加值。
因此,“種草”其實也是一種創租過程。其聚集的消費者越多,網絡的直接和間接外部性越大,就越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現象,從而造就了網絡時代的各種消費奇跡。
“種草”更需做好“田間管理”
“種草經濟”看似節約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提高了決策效率,但其中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由于消費者的決策取決于所在的群以及各種攻略,群和攻略存在被操縱的可能。由此,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就有可能在“種草經濟”中被操縱。
其一,是被平臺操縱。
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是快捷和高頻,消費者面對海量信息往往無所適從。平臺通過算法以及意見領袖機制進行推送,節約消費者的信息成本。但平臺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會出于收益的考慮,按收益多少來進行推送。越不可靠的公司越可能下重注來博取眼球,從而使得排名在前列的推送往往與收益相關。這就導致消費者在搜索相關信息時,面對的是搜索軟件給出的利益排序,并沒有得到福利最大化的服務。
其二,是被普通人操縱。
信息操縱同樣會出現在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人把自己包裝成貧困人口,通過網絡媒介操作信息,激發消費者的社會偏好。消費者看到相關的文字和圖片推送后,由于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偽,會在社會偏好的激勵下,采取相應的消費行為。
可以說,網絡媒介給了人們操縱信息的機會和手段。盡管這些推送會慢慢地現出原形,但隨著消費者受騙次數的增加,社會偏好會慢慢地被自利偏好擠出,從而導致社會的整體信任水平下降。由此可知,“種草經濟”中的信息操縱會給個體和社會整體帶來福利損失,這是新商業模式的弊端之一。
從現代行為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有限理性的消費者很容易受到信息的誘惑,這是信息操縱能夠成功的基礎。即便消費者能夠從錯誤中不斷學習,也仍然無法改變有限理性的事實,這就意味著一個人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多次。比如,剛開始時,用山村老大爺的形象來構造一個貧困框架,能夠激發消費者購買的欲望;隨后,用支教大學生的形象重新構造一個貧困框架,同樣可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兩種框架本質上是一樣的,但由于描述不同,有限理性的消費者會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反復上當。
總之,“種草經濟”既有好的一面,如幫助消費者節約信息成本,提高決策效率,給生產者帶來報酬遞增和規模經濟;也有壞的一面,那就是信息操縱不可避免。這就意味著對于“種草經濟”這種新商業模式,采取完全自由放任理念是不正確的,其需要適度的、合理的監管。
一方面,應通過信息披露機制以及社會比較機制等幫助消費者決策。比如,可以針對網紅食品及時公布參數測試結果,像牛油果的營養成分檢測和療效檢測等。這些科學檢測結果的及時披露有助于幫助消費者建立自我控制機制。社會比較機制也是一種有效的機制。比如,可以公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水果消費均值,以及同類但不同性價比水果的消費均值等。
另一方面,應鼓勵平臺競爭。信息操縱的嚴重程度往往和平臺的壟斷程度相關。平臺需要開放和競爭,通過相互競爭來獲得約束力,但由于網絡經濟存在贏者通吃現象,一家平臺做大,其他平臺就會努力找茬。因而只要政策導向有利于平臺競爭,那么這種相互找茬就會形成對平臺的硬約束。同樣,不同群以及不同達人的服務質量千差萬別,平臺會對這些群和達人展開競爭,這種競爭會帶來平臺的分化。因此可以說,平臺競爭能夠幫助消費者進行信息篩選和甄別,從而有利于消費者的選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