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43nw3"><strong id="43nw3"><small id="43nw3"></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43nw3"></acronym>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院 > 課題研究

    銅陵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思路研究

    (簡本)

      作者: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  編輯:胡心玥  來源: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時間:2019-04-09



    一、銅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要求農村社會改變單純的“生產發展”為“產業興旺”,要求農民生活從“生活寬?!碧嵘健吧罡辉!?,要求鄉村發展由單一的“環境友好”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轉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二)銅陵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

    “三農問題”上,銅陵市存在其他地市發展中所具有的共性問題,諸如涉農產業規模小、環境壓力大、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凸顯、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諸多問題,但是相對而言在鄉村振興發展中,銅陵市自身特點和外在機遇決定了未來大有可為、發展可期:一是糧食產量實現“十四連豐”、環境提升和民生改善等諸多指標處于安徽省前列;二是過去多年特色產業厚植,為產業興旺發展高標準提供基礎;三是從歷史上思想解放大討論、改革試點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看,改革創新是銅陵市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質;四是從戰略實施看,區劃調整和跨江發展為銅陵市鄉村振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五是高標準對標蘇浙滬主要城市做法,為銅陵市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六是鮮明的地域文化和過去多年的核心價值觀塑造,有助于銅陵市鄉村文明建設之路。

    二、銅陵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思路


    在銅陵市鄉村振興規劃編制中,既要繼承過去已有的做法與經驗,又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因此我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需要有所側重: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1.規劃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的戰略定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五個振興”的總部署、“七條路”的總路徑,聚焦興產業、補短板、抓改革、優環境、強機制,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落地見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2.規劃目標

    銅陵市在皖江城市帶發展中速度凸顯,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結構。近年來,銅陵“三農”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鄉村環境得到新提升,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農村社會面貌發生了新變化,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因此,銅陵要走出具有銅陵特色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之路,打造鄉村振興的“銅陵樣板”,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實現領跑或并跑。

    (二)規劃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原則。以保障和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扎實做好就業增收、農村教育、社會保障等工作,全面創造農民美好生活。二是堅持城鄉融合的原則。要重新審視對“農村”地區的空間認識和區劃界定,做好地理空間上的要素重新組合配置;要改變僅憑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慣性認識來對城鄉進行劃分的傳統做法,保障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得到順利實施。三是堅持產業融合的原則。一方面,農業不僅是一個提供物質產品的產業,還是一個提供非物質產品的產業,包括鄉村旅游、“互聯網+農村”等新產業新業態,都是鄉村產業發展應該涵蓋的內容;另一方面,一定是在鄉村中與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產業,所有參與農村產業發展的各項要素都必須圍繞基本的農業生產要素進行組合,在堅守農民主體性地位的前提下規劃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讓農民享有產業鏈環節中的絕大部分收益。四是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的原則。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創新,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黨的領導體制機制,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深化鄉村治理體系改革。五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同的鄉村所處的地理環境、發展機遇等因素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發展方式,結合銅陵各地鄉村不同的特點布局各具特色的產業。六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三)規劃的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結合“銅陵樣板”內在要求,努力爭取銅陵市鄉村振興走在全省領先和長三角城市群領跑位置,確定銅陵市實施鄉村振興的四個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在脫貧任務方面“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標準線”,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2年取得跨越式發展,鄉村振興的銅陵亮點、銅陵特色、銅陵樣板基本形成,銅陵鄉村振興走在全省領先位置,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城市;到2035年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完善,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高標準對接長三角先進城市,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水清岸綠產業優”銅陵樣板和領跑城市;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三、鄉村振興“銅陵樣板”的重點任務


    銅陵市未來鄉村振興發展中,要以“五個升級”為重點任務,打造鄉村振興的“銅陵樣板”。

    (一)打造銅陵市現代產業升級版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合理布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設多功能型的都市型農業,市場化的定制農業,品牌化的高效農業。

    (二)打造銅陵市鄉風文明升級版

    按照“核心價值觀引領、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特色傳統文化”主線,加強銅陵——樅陽文化融合,彰顯銅陵市“銅雕之都”藝術和文化產業基因,加大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發揮鄉愁聚鄉賢的力量,民俗促民規的引導作用,凝聚道德力量。強化載體和形象工程建設,如銅陵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開展的以“藝術改變鄉村”為主題的田原藝術季活動,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滋養鄉村的功能,推動公共藝術融入鄉村生活。

    (三)打造銅陵市鄉村治理升級版

    按照“支部帶村、發展強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潤村、生態美村、平安護村、清廉正村”主體框架要求,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村民自治、民主協商的作用,促進“德治、法治、自治”三治不斷固化升級,打造銅陵鄉村振興“善治樣本”。

    (四)打造銅陵市環境優化升級版

    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農業新格局,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強化規劃、整治和防護系統化管理,做好村莊、村舍和道路“整治和綠化”提升工程,做到“水清路暢景美”,創建一批示范項目,力爭成為生態環境優化促轉型升級的典型。

    (五)打造銅陵市小康生活升級版

    瞄準樅陽縣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全力支持樅陽縣脫貧攻堅,加大貧困村政策傾斜力度。重點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無縫對接。促進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加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供給,做好生產主體的保障措施,確保城鄉百姓全面奔小康。

    四、鄉村振興“銅陵樣板”的實施路徑


    (一)在城鄉融合上攻堅突破

    圍繞“一江兩岸三河四湖五洲”,實現銅陵江南江北空間融合、交通聚合、功能復合、生態耦合全面躍升。結合銅陵市建設“四好農村路”道路提升工程,謀劃銅陵市城鄉融合空間布局、產業布局,促進公共資源和要素在銅陵市和縣(區)鄉的合理規劃配置。

    (二)在產業興旺上攻堅突破

    以銅陵市各縣(區)區域特征和優勢產業發展區域為基礎,形成“一軸驅動、一帶引領、兩翼齊飛、八大優勢特色產業、三大支撐產業”發展格局。一軸:打造沿S320、S103、G347東起義安區鐘鳴鎮,中至郊區大通鎮,西至樅陽縣會宮鎮、官埠橋鎮的銅陵市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主軸;一帶:沿江設施農業產業帶;兩翼:突出發展以農耕文化、觀光休閑、高新科技為標志的都市型農業江南翼(義安區、郊區),突出發展以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為標志的生態型農業江北翼(樅陽縣);八大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培育綠色糧油、精品蔬菜、現代林業、循環低碳畜牧業、健康水產業、休閑旅游業、農產品現代流通業八大優勢特色產業。三大支撐產業:農村金融服務、農業信息服務、農業科技研發。

    謀劃項目載體,如電商物流產業、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莊園等。

    (三)在創新驅動上攻堅突破

    在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推進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三塊地”的改革,要以公平與效率為目標,實行管治與市場相結合,匹配好供給與需求。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路徑,鼓勵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土地以保障性功能向財產性功能轉變,更好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做好清產核資界定工作,通過資產運營,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銅陵市農村閑置房屋信息管理和發布平臺,鼓勵農村閑置房屋專業化規?;赓U,發展“共享農房”經濟。

    (四)在載體打造上攻堅突破

    特色小鎮(區)建設。圍繞產業發展、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加特色小鎮、特色街區和重點鎮的項目建設和有效投資。推進生態宜居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環境全面提升工程,促進功能完善,打造鄉鎮建成區整治升級版。以特色產業為核心,兼顧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進一步推進大通、鐘鳴特色小鎮建設,培育建設江南天井小鎮、永泉度假休閑小鎮、犁橋慢生活小鎮、弘橋智谷電商小鎮、浮山旅游名鎮、項鋪雨具小鎮、錢橋生態小鎮、陳瑤湖糯米小鎮、麒麟花卉苗木小鎮、橫埠秸稈小鎮、西湖運動康養小鎮等10余個特色小鎮,把特色小鎮打造為城鄉融合新載體,建設為高端產業、產品和高端要素的集聚地。

    產業園建設。通過“綠色發展、科技引領、特色立園”等措施,持續增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帶動效應。綠色發展,開發出“互聯網+休閑農業+民俗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造生態休閑于一體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引領,引進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等各類科研創新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駐園區,將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專利應用到農業產業發展中,實現科技強園;特色立園,依托鳳丹、白姜等本地農業特色資源優勢,抓緊建設鳳丹科技、白姜深加工、順東龜鱉、堅果食品加工等項目,加快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促進產業鏈延伸。發揮普濟圩現代農業集團公司農機示范引領作用,重點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都市精品農業。承接對接周邊城市產業,橫埠工業園重點發展現代制造業,連城工業園重點發展高端紡織和服裝加工產業,新樓工業園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橋港工業園發展港口物流業,加快江北港新區建設。

    港口建設。統籌規劃生產、生活、生態岸線,整合利用港口資源,著力打造現代化、專業化、規?;母劭谄髽I,建設臨港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完善以港口為中心的鐵公水聯運體系,提升產品集散中轉和物流配送能力,做大做強港口經濟。以港興市,加快發展永豐港區、江北港區、樅陽港區,打造服務周邊產業和城市樞紐港——永豐港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港——橫港和長山港區、合肥經濟圈通江達海重要門戶——江北港區,推進港城一體發展,發展臨港經濟。

    (五)在項目建設上攻堅突破

    沿江生態提升工程。以“聚焦四美、實現四高”為戰略導向,以“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促升級、創品牌、統規劃、強機制”為主抓手,科學劃定江心洲、沿江1公里、沿江5公里、沿江15公里、市域范圍內五道生態防線,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嚴格治理工業污染、城鎮污水垃圾、農業農村污染、固體廢物和車船等移動源污染,從源頭上強化污染治理。充分利用沿江資源,發展沿江生態莊園經濟,開發森林旅游、休閑觀光、農耕文化體驗等相關產業。完善江豚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工作。

    引江濟淮配套工程。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銅陵樅陽段引江濟淮工程土地征收工作,推進引江濟淮樅陽段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做好村民安置點等工程項目和配套服務項目,服務好省引江濟淮一號工程。圍繞引江濟淮工程,做好小城鎮規劃調整,進一步加強道路、水利、農田等“三生”的項目規劃建設工作。

    防洪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加強江北水系建設,推動民生工程向防治水災害聚焦,推進長江銅陵河段綜合治理、長江干流崩岸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強閘站一體化建設。著力推進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性治理,完成樅陽永登圩等水利薄弱環節治理項目建設,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強城市防洪防澇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鎮、主要園區等重要區域防洪排澇能力。

    跨江發展及其他樞紐工程。加快過江通道建設,爭取鐵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過江,推進G3長江公鐵大橋、江北港新區鐵路專用線等重點工程,提升跨江快速交通能力,實現江南江北互聯互通。加快國省干線路網建設,保障S221重點在建項目順利實施,實現國道236、省道335路基貫通,暢通國省干道。優化江北農村路網布局,提高縣道、鄉道、村級公路等級標準和通達深度,解決廣大村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難問題。圍繞跨江發展,謀劃一批道路、水利、環保等工程項目,提升跨江發展對江北的輻射帶動能力。

    (六)在資金保障上攻堅突破

    創新財政支持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建立支農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建立財政涉農資金整合長效機制,將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的支農資金整合后統籌使用,瞄準鄉村發展關鍵環節整體投入。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支農資金管理體系和支農資金監管體系,加強涉農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引導符合條件的項目和資金落地鄉村振興示范鎮。

    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優化環境,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工商資本下鄉的積極性。做好鄉村振興項目謀劃,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探索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的財政獎補機制,對長期投入的企業給予更多財政支持、貼息政策和配套項目投入。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鼓勵其可通過投資、技術服務、入股以及招商等形式,共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業態,授予“榮譽市民”“名譽村長”等稱號,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及鄉村項目開發等優先權。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租賃村閑置房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生態觀光園。

    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農業農村信用與金融對接機制,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對接農業企業與農戶的金融需求,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激發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將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與生態保護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引導綠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大力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做好金融和信用連接機制。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推廣政府風險補償基金、政策性保險公司、農業信貸擔保、涉農財政補貼擔保等增信模式。穩妥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財產權等“四權”抵押貸款業務,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七)在人才保障上攻堅突破

    打通城鄉居民雙向流通渠道,發揮銅陵市的輻射作用,讓樅陽縣和郊區農民可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和整體規劃,提升村莊環境,集聚人氣和人才,打通城鄉居民雙向流通渠道,讓更多人才回到鄉村扎根鄉土,帶來新理念、新思路,帶領農民打破認識的天花板。

    嘗試建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職稱標準條件不受學歷、所學專業等限制,重點考察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對獲得職稱的職業農民給予獎勵。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建立鄉土人才協會,開展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和傳統技藝技能大賽,加強鄉土人才交流合作。

    1367
    最新期刊
    X
    X